大国工匠的“淮海样本”林地评估

日期:2016-09-03 / 人气: / 来源:本站

大国工匠的“淮海样本”林地评估

  “中国江苏网6月14日讯   追求‘工匠精神’的主旨是让‘质、智、创’成为淮海的新名片。‘工匠精神’代表着专注、执著、坚忍、精益求精。翻看世界500强企业发展史,不难发现他们有着共同的基因——工匠精神。时下,淮海制造向淮海质造、淮海智造、淮海创造发展恰逢其时,‘工匠精神’更是不可或缺。”

  ——淮海控股集团董事长 安继文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更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态度,看到了重振“工匠精神”的信心。

  淮海控股集团转变观念,致力打造百年企业、民族品牌,积极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环境。

  淮海制造在蓄势腾飞的征程中,既要有企业家的锐意创新,也需要广大员工的“工匠精神”。武永红、于广艮、梁成计是淮海控股集团生产一线的普通员工,如果我们去认真浏览他们的“匠心”故事,就不难发现,正是这种宝贵的工匠精神壮大了淮海的不平凡事业。

  武永红——

  边做边摸索,拿到国家专利

  累计研发量产车型十多款,研发中注重技术创新,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4项,连续两届获得徐州市科技进步奖……

  这是“技研达人”武永红的光辉业绩。武永红是淮海控股集团下属江苏宗申车业公司技研二部部长,十三年磨一剑,他用匠心和智慧追逐自己的“研发梦”。

  2006年,当时国内做三轮摩托车驾驶室车型的企业还很少,对于产品的关键技术和研发理论,基本处于空白,虽然有一些产品可以借鉴,但要学以致用,实现产品的批量化经营,还要做大量的研发和创新工作。对此武永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一是分析市场用户真正的使用需求,二是研究汽车设计理论的转化和应用。在大量研发和试验的基础上,他摸索出了创新的突破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技术解决方案,并通过对功能、性能、工艺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发明了正三轮摩托车发动机、变速箱整体悬架装置,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授权。2014年,武永红主持开发的J7车型,获得了“中国摩托车年度动力三轮车奖”。

  产品研发初期,由于技术人员紧缺,设施设备、检测手段、设计理论等都不完善,他只能孤军奋战,自己动手,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记得有一次,为了得到一款新车型的爬坡负载数据,我们冒着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在山区进行爬坡路试,我和试车员一起徒手装卸黄沙,先后试验20多次,最终获得了准确的数据。那种成就感,我至今还记得。”武永红说。“通过持续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公司的驾驶室车型产销量从2007年到现在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40%以上。今年前4个月,驾驶室车型又取得了‘开门红’,全年产值预计可达6亿元,生产经营迈上一个新台阶。”

  于广艮——

  让每一个模具都成为艺术品

  一个初夏的午后,宗申车辆试制车间。

  阳光斜射在于广艮身上,照得他额头上的汗珠分外清晰。他半蹲着,右手拿着磨具,在缸体模具的一个小凹槽里反复旋转、打磨。关掉磨具,左手伸进凹槽细细地摸索着,打磨过的地方平滑光亮,他胸前的工作服上洒满了细细的铁屑……

  此刻,他不是钳工而更像一名雕塑师,在打磨一件雕塑艺术品。

  当了11年钳工,于广艮最高兴的事是能得到师傅的表扬。2005年,刚刚毕业的于广艮,应聘到淮海控股集团从事钳工工作。当时,懵懂的他,跟随师傅日复一日地在工位前抛光、打磨而乐此不疲。那时,他便暗暗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了要求:理论上要弄通,操作上要练精。于是,别人午休时,他认真学习模具结构知识;别人下班后,他加班加点练技术、练手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于广艮代表试制车间参加集团技能大赛。当他经过1个多小时的精雕细刻,把一个等边六角形通过纯手工的方法,六边打孔汇聚中心一孔时,专家和同行们直呼神奇。专家说,这个立体加工件尺寸精度达到正负0.05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所有相邻面的孔隙误差不超过5分,粗糙度达到Ra0.4以上,空间基准难找,定位测量困难,即使用机械设备加工都相当困难。

#p#分页标题#e#

  工作中的于广艮,是一个追求完美主义者。在淮海自主铸造模具开发制造过程中,他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的质量,不放过任何细微环节,真正做到精益求精。在完成江苏宗申TL6缸体低压铸造模具钳工制造任务时,他为了保证打磨精度,将身体靠近1000多度高温的高频淬火机记录间隙数据,身上多处烫伤。

  于广艮不但自己技术高超,对其他工友也倾囊相授。11年来,经他“传帮带”的员工已超百人,为企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技术专家。也正是这些不懈钻研、无怨无悔的“工匠们”,为淮海自主和合资品牌整车提供了核心铸件的支撑,推动淮海铸造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梁成计——

  把焊枪攥成“绣花针”

  焊花飞溅,,机器轰鸣的试制车间里,在一群蓝色工作服的背影中,梁成计蹲在挖机的中部平台上,双手稳稳地端着焊枪,白色焊烟腾起,弧光晃得人睁不开眼,5分钟、10分钟……半个多小时过去了,梁成计站起身,摘下面罩,伸手从旁边取过渣锤,熟练地敲开焊缝上的残渣——两块钢板紧紧地“缝”在了一起,焊面上焊点均匀而平滑。

  “要干好电焊工这个活儿,腕功、蹲功、眼功,一项也不能少。”梁成计说,“我喜欢挑战,喜欢完成焊接任务、攻克焊接难题后那种感觉。我一直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梁成计当焊工已经13年。17岁那年,他跟父亲走进电焊车间,烟花似的焊花吸引了他,“这焊花好漂亮!”带着好奇心和憧憬,他进入了焊接这行,开始与铁屑、弧光、射线、焊丝为伴。

  如今,当时一起进厂的5个工友,只剩他还干这一行。L9跨龙产品平台焊接要求非常高,需要采用单面焊双面成型技术。梁成计解释说:“通俗地讲,就是在有坡口的工件上一面焊接,背面也能焊透,并形成纹路,且背面不需要再焊接、返修、加工。”梁成计说得挺简单,其实这种双面成型的技术并不容易掌握,需要相当的经验及领悟能力,它是焊工技艺达到很高境界的标志。

  “每一次焊接就像施行一次外科手术,手上的焊枪就像医生的手术刀。”梁成计说,他在每次施焊前都会研究焊接口的深浅、调整合适的电流电压。每一次焊接结束,他都会重新检查一遍自己的焊接作品,确保焊接质量。“这些年来,除了学徒阶段,我从来没有返过工。”焊工是个慢工出细活的工种,一旦进入工作状态,梁成计手持面罩引燃电弧后,仿佛周围一切都与他无关,面罩后面就是他的世界。

  为了劳动安全,梁成计整个人套在厚厚的防护服里。然而,挽起衣袖,手臂上被焊花烫伤的伤疤已数不清。“烧焊时,就算被烫到也不能停下来,必须坚持焊完,否则产品就会有瑕疵。”他说。至今仍有人对他始终坚守焊工岗位不解。问的人多了,他也懒得一一解释,只是微笑着:“没办法,我算是跟这个专业‘焊’一块了。”

  就这样坚持着,梁成计走进了试制车间,当上了工装和装配班长。在今年的天津行业展会上,集团所有踏板系列的展品焊接工装,都出自他和他的班组之手。

  武永红、于广艮、梁成计,是“淮海工匠”的代表。在上万名淮海人中,类似他们这样的工匠和专家仍有许多。在淮海控股集团,所有的部门都在培养专家。董事长安继文把当下的这个时代称为“专家时代”,他曾经说过,一棵树要长好,必须进行剪枝,把不必要的枝条剪去,树才会照你所希望的方向成长。人才的育成同样如此,只有在一个领域成为专家之后,才可以腾出空间去孕育新的创造力。

  “淮海成长的每一个脚印,都与我国小型车辆行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从建厂之初,淮海就一直高度重视知识型、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近些年来,淮海集团更是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事、要事来抓,不仅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高技能人才培训,而且通过每年的岗位练兵、技能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再辅以愈加完善的选拔方式和激励机制等保障措施,从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诱惑、克服得了困难的能工巧匠。他们用精湛的技艺炼成精品,用精益求精的态度锻出佳作,他们更让匠心筑梦的执着换发光彩,让‘淮海造’走出国门!”集团董事长安继文如是说。

  张 玮 孙春艳 /文

  张宜明 李传新 /摄

作者:中立达资产评估


现在致电 0531-888885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