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远洋海军万亿盛宴大幕开启 关注三类股
日期:2016-06-27 / 人气: / 来源:本站
8月20日讯中信建投军工团队发布最新研报,对远洋海军投资机会作了全面解读,中信建投认为,中国周边局势紧张成为新常态、军费维持高速增长、国家高度重视海空军装备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军力量建设有望持续受益政策红利,即将迎来第三次造舰高峰期。
数据显示,2014、2015年中国国防预算分别为8082亿元与8898亿元,2017年有望突破万亿大关,而中信建投预测,未来15年中国海军新型舰艇建造计划将释放约2391亿美元(约合1.5万亿人民币)的市场空间。
中信建投认为,两船合并不是空穴来风,相关线索有迹可循。两大船舶集团旗下板块众多,业务覆盖广泛,各个板块所面对的均是潜力巨大的细分市场。若将各类产业统装入一个资本平台,可能存在垄断竞争的问题,产业难以做大做强。而通过专业划分实现各个板块单独上市,则能有效的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各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
投资机会看,海军装备产业链上市公司覆盖面广泛,主要涉及舰艇、航空和国防信息化三大领域,相关上市公司有望持续受益于远洋海军建设。1、舰艇领域:中国重工(601989)、中船防务(600685)、中国船舶(600150)、风帆股份(600482)等;2、航空领域:中直股份(600038)、中航飞机(000768)、洪都航空(600316)、中航动力(600893)、中航动控(000738)、成发科技(600391)、宝钛股份(600456)、钢研高纳(300034)等;3、国防信息化领域:中航电子(600372)、中航光电(002179)、航天电器(002025)、四创电子(600990)、国睿科技(600562)、海兰信(300065)、海格通信(002465)、烽火电子(000561)、南京熊猫(600775)、金信诺(300252)等。(中信建投军工团队:冯福章、黎韬扬、郭洁、杨辰、张傲)
以下为研报全文:
1.1 国际局势:领海争端剑拔弩张,海外权益日趋增长
1.1.1 南海问题:多方角力波云诡谲
南海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及南沙群岛,面积约为356万平方公里,周边被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和中国等国家包围。南海海域在地缘政治上具有重大战略价值,是亚洲通往中东和欧洲的主要海上通道和交通枢纽。在这个海域内,通行一半以上的世界大吨位商船、三分之一以上的全球海上贸易及一多半的东北亚能源供给通过南海通道完成。
南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储备。南海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可以与波斯湾相媲美,其石油储量相当于6个大庆油田,因而南海拥有“第二个波斯湾”的美称。除石油和天然气之外,还具有非常丰富的可燃冰资源(约690亿吨油当量,相当于10个大庆)和风能资源。
多方利益冲突造成南海争端。南海问题起源于1951年日本签订《旧金山和约》,其中第二条规定日本放弃其在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之所有权利、名义和主张,自此南沙群岛成为被抛弃的无主领土。1968年美国海洋地质学家埃默里发表报告称南海地区可能是亚洲最大的油气区,东南亚各国开始持续加大对南海油气资源的攫取。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发布,该公约规定:拥有岛屿便可拥有12海里的领海,外加12海里毗邻区的管辖权,甚至可以拥有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的权利。该规定直接推动了各国对领海周边岛屿的抢夺和领海划分,南沙海域的岛礁争夺因此进入白热化阶段。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先后单方面对南沙群岛的全部或部分岛礁提出主权要求,同时加速在南海海域开采油气资源,这些主张和举措均不同程度地侵入九段线内,南海争端由此产生。
南沙群岛为南海争端焦点。南海四大群岛中,西沙、中沙群岛被中国实际控制,东沙群岛由中国台湾控制,而南沙群岛则是南海争端的焦点。越南非法占据南沙西部海域,菲律宾非法占据南沙东北部海域,马来西亚非法占据南沙西南部海域。越南是南沙争端中最大既得利益者,占领南海岛礁最多。
南海问题受到美国的高度关注和干预。2009年之后奥巴马政府开始积极推行“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的立场和政策已逐渐由从前的“中立”转为“积极关切”,意在削弱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遏制中国发展。此外,美国继续保持与菲律宾的军事同盟关系,与印尼和马来西亚签订了使用其国家军事设施的协议。资料显示,到2020年美国前沿部署的舰艇要从2014年的97艘增加到120艘,其中60%将驻扎亚太地区。其中包括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最先进的战斗平台,如濒海战斗舰、宙斯盾舰、F-35C“闪电”Ⅱ联合攻击战斗机,MQ-4C“特赖登”无人机和MV-22“鱼鹰”运输机等。
#p#分页标题#e#尽管中国政府始终以双边谈判的和平方式来处理南海争端,坚持“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但东南亚诸多国家依然我行我素频频生事,南海海域剑拔弩张的形势依旧严峻。
1.1.2 钓鱼岛问题:悬而未决持续紧张
东海海域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南北长约1300公里,东西宽约500公里,中国一半以上的岛岭分布在这里。东海海域蕴藏巨大的价值,我国与日本和韩国就钓鱼岛、苏岩礁等岛屿争议不断,时有冲突。其中,钓鱼岛主权归属与划界、海底油气资源等问题是东海争端的焦点。
钓鱼岛全称为“钓鱼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和大南小岛、大北小岛、飞濑岛等多个无人岛礁组成,位于中国台湾岛的东北部,是台湾的附属岛屿,总面积约6.344平方千米,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4万平方千米。
日本不断挑战中国钓鱼岛主权。1951年日本签订《旧金山和约》,将琉球诸岛连同钓鱼列岛交由美军托管。1972年美军撤离琉球时,将钓鱼岛划分在琉球诸岛,将行政管辖权交予日本,日本宣布拥有钓鱼岛主权。同年,中日两国恢复邦交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将钓鱼列岛归属问题暂时搁置,留待时机成熟后再予以解决。然而近年来日本多次对钓鱼岛归属问题发起挑战,包括冲撞中国渔船、出动侦察机巡航,甚至在2012年演出了“购岛”闹剧。
我国对日本行为予以不同程度的反击,钓鱼岛问题陷入僵局。2013年11月,中国国防部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包含钓鱼岛附近相关空域。日美韩表示不承认东海防空识别区,并先后派出战机在未通报中国的情况下进入东海防空识别区。目前钓鱼岛虽主权属于我国,但为日方所控制,中日双方各不让步,钓鱼岛问题陷于悬而未决的局面。
2015年8月7日,日本发布防卫白皮书强调中国威胁。其中提到:“以东海、南海为主的日本周边区域领土主权和经济利益争端频发,周边国家军事活动频繁,军力增长过快,导致亚太区域安全环境受到威胁。”这表明了日本对中国军事力量崛起的担忧,也预示着日本或将加紧布局对钓鱼岛主权的争夺。
1.1.3 海外权益:日趋增长亟需保护
一带一路亟需远洋海军保驾护航。中国经济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在珠三角、长三角逐渐形成“世界工厂”。制造业的兴起需要大量能源原材料的进口和大规模的商品出口,海运是最方便、廉价的运输方式。此外,一带一路的提出彰显了中国资本融入世界金融体系的决心,对国外各类商业项目的投资热潮逐渐掀起。日益增长的海外利益也亟需强大的远洋海军为其保驾护航。
能源通道亟需远洋海军保卫维护。中国现已在50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起能源项目,能源利益遍布全球。以石油为例,2014年中国大约60%的石油依赖于进口。据保守估计,2015年中国石油(601857)进口将达到三分之二,到2030年,或将达到80%。随着能源海外供应比例逐年增加,打造能保卫维护能源通道安全的远洋海军势在必行。
1.2 海军战略演变:近海防御走向远海护卫,远洋海军呼之欲出
我国海军战略演变与国际局势、海军装备变迁息息相关。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海军发展战略先后经历三次大的变迁。一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的以“反封锁、反霸权”为主要目的的近岸防御战略。二是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初的以近海防御为核心的海防战略。三是随着“辽宁号”航空母舰交付,海军正式开始走向远洋,从近海防御逐步向远海护卫发展。
1.2.1 近岸防御:苏联援助,装备体系“空潜快”
1950年8月,海军建军会议确定了我国海军战略以近岸防御为主,延续至70年代末。受苏联援助(舰船装备、设计资料等)的影响,中央军委1959—1962年军队装备建设规划规定,海军应以发展潜艇为重点,并相应发展以快艇为主的水面舰艇,逐步形成了海军“飞潜快”的装备体系。“飞、潜、快”体系的建立使我国在短期内迅速形成了遏制大规模海上入侵的能力。
1.2.2 近海防御:学习西方,弥补差距
1986年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系统地提出“我国海军战略是‘近海防御’,属于区域防御型战略”,并指出,要能真正有效地保护我国不受海上方向来的袭击和进攻,必须加大海洋方向的防御纵深,具有在较远距离上拦截和消灭敌人海军兵力兵器的能力,由此我国“近海防御”海军战略正式确立。
#p#分页标题#e#经济发展与战略需求双轮驱动。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国国防科技及船舶军事工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相应发展。同时受益于国家向南太平洋(601099)海域发射洲际导弹的需要,海军获得了包括051导弹驱逐舰、053导弹护卫舰、905大型油水干货补给船、091型攻击核潜艇、033改进型常规潜艇在内,具有一定远洋战斗力的新型主战与保障舰艇,中国海军进入大发展时期。
学习西方,缩小差距。同期中美关系持续改善,中国与西方国家开始积极合作,引进舰艇动力设备与舰载武器电子设备系统,使我国海军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大幅缩小。水面舰艇动力装置方面,分别从美、德两国引进了LM2500+30燃气轮机与MTU 12V1163TB83大功率柴油机。舰载武器电子系统方面,引入了“海响尾蛇”防空导弹系统以及为其配套的海虎对空搜索雷达和海狸火控雷达、牛顿综合电子系统、NRJ6A型雷达侦察干扰系统等综合电子战装备、SITN-240型卫星通信终端站等通信系统装备,以及T100C紧凑型100毫米全自动舰炮TAVITAC作战指控中心等。海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建造的一批具有现代化特征驱护舰和潜艇,清晰反映出西方同类型舰艇的技术痕迹。
1.2.3 近海防御+远海护卫:自主建造,走向远洋
压力增大,战略转变是必然趋势。90年代以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但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屡有发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华执行西化分化战略,试图对中国实施和平演变,并企图将中国遏制在第一岛链,随着安全压力不断增大,中国海军从近海走向远洋成为必然趋势。
高层决策,近海与远洋并重。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军委提出:“海军在全面提高近海综合作战能力、战略威慑和反击能力的同时,逐步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标志着我国海军战略逐步由单一发展近海防御向近海与远洋并重转变。
(1)海岸警卫队——近海防御,减轻海军近海压力
CCG强调近海防御。2013年3月,国家海洋局进行重组,统一四个海上执法机构进入中国海岸警卫队(CCG),隶属于公安部,旨在加强对周边海域巡逻、执法与监管,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钓鱼岛、南海局势。CCG接手沿海事务后,海军近海防御压力降低,走向蓝水的步伐提速。
CCG军事力量扩张及现代化建设将提高中国执行海事主张的能力。CCG负责范围广泛,包括加强中国的主权主张,反走私,保护渔业资源和一般执法。相应的,CCG军事力量得到不断补强,陆续增加新的大型巡逻船、飞机、直升机及无人机。2004-2008年,CCG增加了接近20艘远洋巡逻舰;2011-2015年,CCG增加至少30艘新舰艇,同期部分落后巡逻舰退役。未来数年内,预计CCG军事力量将增加25%,其中一些舰船具备登陆直升机能力。我们认为,在CCG快速发展的助力下,中国民事执法力量在东海和南海巡逻将成为常态,亟需现代化建设以大幅提升近海中国执行海上主权主张的能力。
(2)远洋海军——由近海防御逐步走向远海护卫
中美日博弈亚太,中国海军亟需发展。根据美国 “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军重心东移,将在亚太地区部署美国海军60%的力量,空军40%的力量,遏制中国意图明显。中日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未来不排除与中国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未来中国面临的军事压力显着增加。但从中日海上力量对比来看,虽然中国海军近年来先进装备加快列装,但在装备整体技术水平方面与日本海上自卫队仍有不小距离,海军力量亟需发展。
远洋海军正迈入提速建设阶段。为保障海洋军事安全,中国现已大批量生产系列旅洋Ⅱ级驱逐舰(052 C型)和旅洋III级驱逐舰(052 D型),江凯II级 (054型)导弹护卫舰和江岛级轻型护卫舰(056型),最早明年也将开始建造更大的055型导弹驱逐舰。更为重要的是,未来15年中国或将建立多艘航母,远洋海军现已迈入提速建设阶段。
远海巡航范围不断扩大。海军的主要任务包括保护重要的海上航线远离恐怖主义、海盗和外国封锁;进行海上外交和区域威慑;训练阻止第三方如美国干预台湾问题和南海冲突。随着中国海军远海运作经验及大型化先进平台的增加,其执行远海任务能力正迅速增长。2015年国防白皮书将远海护卫提上了海军战略的高度,不仅仅说明中国海军未来会强化印度洋地区的护航任务,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中国海军将利用在亚丁湾部署常规力量的经验在更多的海域部署舰艇,努力加强舰队力量远海存在感。
#p#分页标题#e#远海巡航正逐渐成为海军常态。近几年,中国海军的远洋经验主要来自GOA的反海盗任务和在西太平洋第一岛链的远距离部署。2008年12月,海军首次向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派出护航编队,迈出走向远海第一步,截至目前已派出20批编队,出动61艘次舰艇;2008年以来,海军多次组织穿越岛链的编队航行,远海训练已成为常态; 2014年,中国海军进行了三次远海部署,其中包括支持MH370搜索,参与叙利亚化学武器移除都说明其灵活性,而参与夏威夷附近海域的环太平洋演习证明了中国海军在不熟悉海域运作能力的增强。
二、海军发展现状
弱则思变,远洋海军建设提速升级
2.1 海军建设背景:新常态下必然诉求,国防建设第一序列
2.1.1 紧张局势促使军费支出高增长
中国周边军备竞赛大潮将促使军费支出高速增长。近年来,印度、印尼、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不断斥巨资购置新型武器装备,中国周边军事压力不断增大。在我国周边局势紧张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建设一支有威慑力的军事力量成为必然诉求,我国军费支出有望持续高速增长。
我国国防经费有望突破万亿大关。据统计,2014、2015年我国国防预算分别为8082亿元与8898亿元,同比增长12.2%与10.1%,2001-2015年的年复合增速13.9%。若按照10%的增速计算,2017年我国国防预算将有望突破万亿大关。
中国军费支出仍有巨大提升空间。据统计,我国军费支出仅占政府支出比重的8.29%,低于美国的10%、俄罗斯的11.2%、印度的9.05%;而军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2%,远远低于美国与俄罗斯3.8%和4.1%的支出水平,甚至低于印度这一发展中国家2.5%的军费占比。参照其余国家的军费支出水平,中国国防军费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2.1.2 海军力量位处国防建设第一序列
海军力量建设受到美国高度重视。2015年,美国海军、海岸警卫队和海军陆战队发表了题为《21世纪海权合作战略》的“新海上战略”,其核心原则是保持其海军前沿存在,加强冲突威慑并确保迅速应对。文件着重强调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舰队至少需要300艘舰船,包括11艘航母、33艘两栖战舰以及14艘弹道导弹潜艇。
美国先进经验指出,海军发展占据国防建设第一序列。2016年美国武器系统基础预算为1775亿美元,包括1077亿美元的采购资金和698亿美元的研究发展实验评估基金(RTD&E)。对于1077亿的国防采购项目,若按军种分类则海军占比最大,达到550亿美元左右,占据半壁江山;若按系统分类,则飞机及相关系统采购额最高,达到470亿美元,其次是船舶制造板块接近250亿美元。
我们估测,2016年美国武器系统基础运算1775亿美元,船舶与海事系统256亿,占比14.4%,船舶与海事系统占比将由2010年的10.7%逐年稳步提升。具体来看,2016财年美国船舶制造预算含9艘舰船,包括2艘弗吉尼亚级核攻击潜艇(SSN 74),2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DDG 51),3艘濒海作战舰艇(LCS),1艘舰队补给船(TAO(x))和1艘两栖船坞运输舰(LPD 17)。
我们认为,美国经验充分体现了海军力量的战略地位。而我国军队建设方向势必向美国等先进国家看齐,海军力量有望复制其发展路径,占据国防建设的第一序列,未来将持续受益于政策红利释放。
2.1.3 多重因素促使我国海军现代化大幅提速
地缘局势紧张成常态。近年来,中国周边地缘局势日趋严峻:钓鱼岛争端、南海争端愈演愈烈;美军在“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战略指导下持续增加中国周边热点地区的兵力部署;菲律宾、越南则在南海动作频频;日本众议院强行表决通过安保法案,允许海外派兵;而台海局势亦或将随着未来的政权更迭再生波澜。面对云谲波诡的复杂形势,具备强大综合作战能力的海、空军是保障和平崛起和主权领土完整的关键威慑力量。
国防政策向海空军倾斜。从《2004年的中国国防》白皮书开始,空军和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及装备升级被列为我军重点发展方向,国防经费支出开始向空军和海军倾斜。2015年国防白皮书《中国的军事战略》延续了这一思想,强调解放军海军将“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海上机动作战、海上联合作战、综合防御作战和综合保障能力。”
#p#分页标题#e#远洋海军定位,海军现代化进程加速。中国海军历经15余年的海军现代化进程,现已建成初具雏形的现代化海军力量,目前已拥有300多艘水面舰船、潜艇、两栖舰艇和巡逻艇。目前,中国海军的建设焦点仍以近海为主,但已呈现向远洋逐步转变的态势,未来将致力打造能在第一岛链外执行多样化、远航程、可持续作战任务的远洋海军。
2.2 海军发展现状:体系搭建初具雏形,战斗序列渐露峥嵘
中国现代海军体系搭建已初具雏形。中国海军现役兵力共23.62万人,占解放军总人数的10%。其中包括海军航空兵2.5万人,海军岸防部队2.5万人,海军陆战队4万人。据国外相关报告披露,2014年我国有航母1艘,驱逐舰21艘,护卫舰52艘,两栖登陆舰29艘,中型登陆舰28艘,海岸巡逻艇86艘,核动力攻击潜艇5艘,海岸巡逻艇86艘。
现代化战斗序列渐露峥嵘。据国外相关报告预测,到2020年,我国海军将逐步淘汰落后舰艇,以现代化装备为主体。形成航母1-2艘,驱逐舰30-34艘,护卫舰54-58艘,两栖舰50-55艘,海岸巡逻舰85艘,总计舰艇244-264艘的现代化战斗序列。
2.3 中外海军对比:数量质量差距巨大,提速建设刻不容缓
我国军事实力仍处于追赶者地位。尽管我国军队自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军种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整体来看还与美俄等军事强国存在较大差距,依旧处于追赶者地位。
2.2.1 航空母舰:美国遥遥领先,中国尚未形成战斗力
中国航母建设远远落后于其他军事强国。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和法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英国、美国建造过的航母数量均达到几十艘之巨,而中国则是最后一个列装航母的国家。全球现役航母中美国占有10艘(尼米兹级),数量与排水量分别占全球总数量50%与总排水量80%以上,而3艘更为先进的福特级航母已提上建造日程。而中国现役航母只有1艘“辽宁”舰,目前尚未正式形成战斗力,仅扮演着训练平台的角色。
我国航母各项技术指标同样差距巨大。从技术指标来看,“辽宁”舰属于中型航母、排水量仅为6-7万吨左右,而尼米兹级、福特级均属于超大型航母,排水量在10万吨左右;从动力类型看,“辽宁”舰属于常规动力(柴油),而美国所有现役航母均已装载核动力系统。
2.2.2 驱逐舰:美日领先世界,中国大幅落后
驱逐舰数量大幅落后。目前我国海军仅有25艘现役驱逐舰,远远低于美国62艘(均为阿利?伯克级)与日本40艘(其中爱宕级2艘、金刚级4艘)的配置水平。
驱逐舰技术实力远逊于人。世界前十大驱逐舰排名中,中国目前最先进的旅洋III级(052D)“中华神盾”导弹驱逐舰位列第6位,与1991年服役的阿利?伯克级(Flight IIA型)驱逐舰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而且目前仅1艘在役(172号昆明舰)。而美国不仅凭借伯克级驱逐舰占据第一,更已开始建造较伯克级更为先进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
2.2.3 护卫舰:数量众多,先进舰艇占比不大
中国现役护卫舰数量全球第一,但先进舰艇占比不大。目前全球现役护卫舰格局中,中国以46艘位列全球第一,其余为印度23艘、法国17艘、意大利16艘,而美国只有4艘佩里级护卫舰在服役。但美国正在大力发展具有护卫舰、驱逐舰功能的濒海战斗舰LCS,其中自由级、独立级已经分别服役2艘,预定建造总数为55艘。从技术水平来看,中国江凯II级(054A型)排名世界护卫舰第二、江岛级(056型)轻型护卫舰排名第四,属于较为靠前的序列。但在我国现役46艘护卫舰中,尚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服役的江湖I级、II级护卫舰存在,054A型这一先进舰型仅占30%左右。
2.2.4 潜艇:常规动力为主,核潜艇数量稀少
我国潜艇以常规动力潜艇为主,核潜艇数量稀少。受潜艇保密性较强的限制,我们很难准确统计某个国家的现役潜艇数目。按照我们粗略估计,美国拥有全球最多的73艘现役潜艇,并且均配备核动力装置。其中,攻击型核潜艇55艘(洛杉矶级42艘、海狼级3艘、弗吉尼亚级10艘),战略核潜艇18艘(俄亥俄级14艘、俄亥俄级改装型4艘);俄罗斯和中国同列第二位,现役潜艇数量总计均为70艘,但俄罗斯核潜艇占比更大(数量达48艘),我国仅有12艘左右(预测数)。
#p#分页标题#e#我国核潜艇技术水平仍落后于美俄等军事强国。从技术水平来看,目前美国的“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都属于第四代潜艇,正处于大批量列装阶段。而俄罗斯最新型的“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甚至达到第五代核潜艇水平。反观我国目前服役的商级(093型)攻击型核潜艇、晋级(094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仍处于第二代,而目前在建的隋级(095型)攻击型核潜艇、唐级(096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也仅达到第三代核潜艇标准。
3.1.1 大型化:舰艇战力提升的基础支撑
我国长期缺乏大型水面、水下舰艇。中国海军一直以来就缺乏大型的水面、水下战斗舰艇。中国驱逐舰、核潜艇的吨位均低于世界先进舰艇标准。
驱逐舰:我国最早从前苏联引进的4艘驱逐舰,吨位只有3000多吨。我国自己建造的第一代“旅大级”导弹驱逐舰,吨位没有超过4000吨。之后建造的“旅沪级”导弹驱逐舰,吨位开始提高到4000吨以上。167号导弹驱逐舰将吨位提升到了6000多吨。我的最新的导弹驱逐舰“旅洋级”(052D),最大排水量达到了8000吨左右。目前正在建造和未来将要建造的新一代驱逐舰吨位有望超过万吨排水量。
护卫舰:我国海军最早的护卫舰吨位只有1000余吨,后来提升为2000余吨。新一代的导弹护卫舰满载排水量已达4500吨,基本与世界最先进护卫舰的吨位水平相当。我们认为,我国护卫舰吨位的提升,是海军舰艇大型化趋势的集中体现。
核潜艇:尽管我国最新的核潜艇094的吨位达到了10000吨,然而这几乎只达到世界最先进的俄亥俄级和台风级核潜艇吨位的一半,意味着大型化是我国下一步核潜艇建造工作的重点。
两栖舰/辅助舰:两栖舰/辅助舰也正向大型化靠拢。例如中国最新型的071级998“昆仑山”号大型船坞登陆舰吨位接近2万吨,远洋大型综合补给船如887“微山湖”号排水量也已接近3万吨等。
我们认为,未来海军舰艇将配备更多类型和数量的武器装备,以提升综合作战能力,舰艇平台吨位必将大幅提升,海军舰艇的大型化将成为重要发展趋势。
3.1.2 隐身化:舰艇战力提升的基本要素
隐身性能成为国内外舰船研制的基本设计要素。随着探测技术和武器制导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理场信号特征已经成为影响舰艇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的重要因素。先进的雷达系统和高性能侦查机的运用使得现代舰船的侦查范围和能力大幅提升,如何隐蔽自身、先发制人也就成为各国海军考虑的重点。因此,舰艇设计中需广泛采用综合隐身技术,尽量降低舰艇的可探测性和战场上的被感知度,保障自身安全并充分发挥作战效能。
我国新一代导弹驱护舰艇已基本具备局部隐身功能。中国海军从167“深圳”号就开始研究发展舰艇的局部隐身功能。通过采取内倾式船体外形设计和减振降噪等隐身技术措施,尽可能降低舰艇目标特征值,降低被来袭导弹武器的命中概率,保证水面舰艇在信息化海战中做到先敌发现和先发制人。另外,通过采取舰炮隐身外形设计、小艇内藏式设计等措施,尽量控制舰面设备的雷达波散射特征值,使我国新一代舰艇隐身效果显着增强。目前我国169舰和171舰这样吨位超过6000吨的大型舰艇,在雷达波反射面上只相当于600吨的小艇。
局部隐身向完全隐身转变是大势所趋。美国最新下水的隐身战舰DDG-1000、LCS-2独立号都采用了最新的完全隐身设计。未来中国海军新建造的舰艇也将效仿美国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舰艇的隐身功能,由局部隐身逐渐发展到完全隐身。
3.1.3 信息化:舰队互联互通互操作的前提条件
随着精确制导导弹技术的扩散,海军舰艇面临最主要威胁将是性能先进的弹道导弹和反舰巡航导弹。为加强防空、反导和精确打击能力,新型的海军舰艇更加注重先进计算机、通讯系统的运用,着力提升全舰的信息化程度。
大型舰艇将更加重视系统综合集成建设。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舰载系统种类日趋增多,大型舰艇的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将成为各型武器和传感器日趋密集的平台,通过功能整合和结构优化,使各种相关舰载系统成为互联、互通、互操作的一体化系统。美国“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作为未来新一代大型驱逐舰的典型代表,实现了系统高度集成,代表了未来驱逐舰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为战舰体系运转提供极大便利。数据传输系统可以把所有参战舰艇进行作战编组,实现信息的无缝链接。不仅舰艇与舰艇能够连通,舰艇与航空兵、潜艇之间也可实现协同指挥;不仅可以传递口令,还可以传递实时战场态势图,各种作战平台、各级指挥员之间互通互操功能得以实现。
#p#分页标题#e#我国052D驱逐舰信息化水平仍有差距。跟世界最先进的导弹驱逐舰相比,052D舰的信息化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在体系化对抗中,信息化是把整个编队连成一体的主要神经网络,我们相比世界最先进的驱逐舰,反应时间、输送带宽、抗干扰以及抗毁能力都有较大差距。
3.2 体制方向:近海防御强敌+远洋保卫利益,两类思路主导海军战略
中国海军走向远洋已是大势所趋。当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海外利益遍及全球,国家安全需求不仅局限于领土、领空、领海安全,还涉及到能源、金融、海外贸易安全等。显然,传统的岸防型、海防型海军已经不能适应中国当下的形势,更不能适应海军未来发展需求。我们认为,随着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中国将参与更为广泛的全球利益分配,建设符合大国地位的强大海军是众望所归。
走向远洋的同时近海防御不可忽视。我国海军走向远洋,并不意味着忽视近海,在周边领海争端日益加剧、美国战略核心东移的严峻环境下,中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近海防御压力。只有不断提升近海防御能力,才能为远洋海军提供巩固的后方基地。
我们认为,实现近海+远洋作战力量并重发展是未来海军建设主要方向。一方面我国需要在远洋区域保卫国家利益,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同时,我国也需要在近海和近岸区域抵御潜在的安全威胁。
制海权是海洋作战能力的集中体现。制海即控制海洋或其中某一海域,即此部分海域能在我方安全使用的同时阻止敌方顺利使用。如果具备了控制某块海域的能力,或者围绕制海能力建设的海军,便是制海型海军。我们认为,在近海防御强敌和远洋保卫利益的新型海军战略指导下,中国海军未来面临4种作战样式的挑战:近海防御作战、远洋防御作战、近海攻势作战和远洋攻势作战。
3.3 市场空间:短期更新换代+中长期编队建设,万亿盛宴大幕开启
我们从短期(未来5年)和中长期(未来5-15年)两个方面来预测中国海军装备建设市场空间。
我们认为,短期(未来5年)内解放军海军将大量装备现代化舰艇,逐步淘汰落后舰艇。迅速建立现代化的海军作战力量,以有效缓解日益沉重的军事压力。
短期海军力量建设催生数千亿市场。我们估测,预计未来5年内我国将建造近100艘新型舰艇,总市场规模超过666亿美元(约合4000亿人民币)。依照目前中国海军的发展计划和造舰速度,未来5年将是中国海军更大规模造舰浪潮的开始。
我们认为,中长期(未来15年内)海军或将组建4类针对性的海上作战力量,分别是航母联合攻击群、两栖登陆攻击群、远洋机动舰队与近海防御舰队。每支舰队由不同类型舰艇搭配组建,各自承担不同的作战任务。
中长期海军力量建设打造万亿盛宴。我们估测,预计未来5-15年内我国将再建造近200艘新型舰艇,总市场规模达到1725亿美元(约合1万亿人民币)。我们认为,到2030年,拥有4支或以上航母编队的中国海军将成为仅次于美国海军的全球第二大海上作战力量,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权益提供坚强后盾。我们预测,综合考虑短期和中长期海军建设进度,未来15年我国海军新型舰艇建造计划将释放约2391亿美元(约合1.5万亿人民币)的市场空间。
四、公司分析
两船整合有序推进,三大领域有望持续受益
1999年7月1日,为引入内部竞争机制,五大军工集团均分为南北两家,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成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南船)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北船)。总公司分拆时,南北船以两大集团领导原主管业务进行资产划分,南船集团新领导原主管船舶贸易、北船集团新领导原主管军工,因此分家后北船以军船、科研院所以及北方地区的民船为主,而南船主要以民船制造为主。
4.1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民船产业链龙头,军船以驱护舰为主
4.1.1 集团概况:民船领域全产业链龙头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成立于1999年7月,是在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部门的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而来的中央直属特大型国有骨干企业。中船集团拥有31家工业企业、8家科研院所以及3家A股上市公司。集团主营业务涵盖设计科研、军用舰艇、民用船舶、海洋工程、钢结构、船舶维修与船用设备等,民船领域基本实现产业链全覆盖。
#p#分页标题#e#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是我国海洋运输装备建设的主导力量。集团拥有散货船、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VLGC等运输船舶生产能力。集团生产的6.4万吨散货船全球市场占有率为45%,18万吨散货船占有率为25%。
集团近年业绩出现大幅下滑。中船工业集团民品产值占集团总产值80%左右,业绩与民船行业景气度息息相关。2012年受民船行业普遍低迷影响,集团营收与利润出现大幅回落。尽管2013、2014年因军品业务增长和国家财政补贴,集团盈利水平呈现回暖趋势,但仍旧受累于行业低迷而复苏乏力。
集团正持续加速资产整合进程。中船工业集团旗下拥有中国船舶、中船防务(原广船国际)与钢构工程(600072)三家上市公司,集团资产证券化率仅30%左右,仍有大量军工优质资产等待整合上市,近年来已逐步加速资产整合进程。2013年,中船集团将龙穴造船注入广船国际;2015年3月,广船国际收购中船集团下属黄埔文冲船厂以及扬州科进船业。我们认为,资产证券化是军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船工业集团或将以广船国际的成功重组为契机,持续推进优质资产上市进程。
4.1.2 军品业务:导弹驱逐舰、护卫舰的主要生产基地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以民船业务为主,军品业务不乏亮点。中船工业旗下拥有军船制造能力的子公司包括沪东中华、江南造船、黄埔文冲等。在将民船业务做大做强的同时也不断拓展军船业务,在部分船型上具备国内领先水平。
沪东中华被誉为海军护卫舰的摇篮。沪东中华是我国海军重要的装备生产基地,相继建造了新型导弹护卫舰、072型大型综合登陆舰、中型登陆舰、导弹驱逐舰、综合补给船、近海巡逻船、海军训练舰、电子侦察船等一系列优质舰船,其中尤以护卫舰数目最多。据统计,国内早期建造的导弹护卫舰中沪东中华约占62%,054A型导弹护卫舰则是沪东中华、黄埔文冲对半瓜分,056轻型护卫舰占有30%左右份额。此外,沪东中华也包揽了072型、072II型、072III型、及最新071型船坞登陆舰等大型舰艇建造。
黄埔文冲拥有较强护卫舰、导弹艇研制能力。迄今为止,黄埔文冲共为海军建造导弹护卫舰、导弹护卫艇、导弹快艇等各类战斗/辅助舰艇共20多型200多艘。不仅与沪东中华共同承担我国大部分导弹护卫舰研制任务,更曾一举揽下拥有“中华第一艇”之称的037II型导弹艇(红箭级)全部6艘订单。
江南造船是海军导弹驱逐舰的主要生产基地。江南造船集团被公认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创造了我国海军装备的多个第一,承担了海军绝大部分助力驱逐舰的建造。052型(旅沪级)、052B型(旅洋I级)、052C型(旅洋II级)导弹驱逐舰全部由江南造船建造,最新型的12艘052D型(旅洋III级)导弹驱逐舰中有10艘交付江南造船生产。此外,江南造船厂还参与建造了我国大部分035型(明级)潜艇,以及4艘最新型039A型(元级)潜艇。
4.1.3 上市公司之一:中国船舶
中国船舶为中船集团核心民品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涵盖民用船舶制造、船舶修造、船用柴油机制造、海洋工程与工程机械等领域,旗下控股子公司包括外高桥(600648)造船、中船澄西、沪东重机、中船三井等企业。
受累于民船行业低景气度,公司近年营收及利润持续下滑。与中船集团类似,中国船舶同样遭遇民船产业低迷的冲击,营收与利润呈现大幅下滑态势。2014年伴随行业筑底回暖以及财政补贴利好,公司营收止跌并小幅回升,但利润仍大幅下滑以至亏损。
4.1.4 上市公司之二:中船防务
中船防务原名广船国际,于1993年7月经广州造船厂改制设立,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在华南地区的下属核心企业。公司原本主营散货船,在相继收购龙穴造船与黄埔文冲、扬州科进三大船厂后,已成为全球领先的灵便型液货船、散货船以及军辅船生产商。
受益于外延并表,业绩有望扭转颓势。受民船行业低迷影响,公司2012-2013年业绩出现大幅下滑。2014年2月完成收购龙穴造船后营收与利润出现大幅增长,但相较2011年及之前水平有较大差距。预计2015年收购黄埔文冲并表后,业绩还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中船防务或将成为中船集团军品资产唯一整合平台。公司2013年收购龙穴造船, 2015年注入黄埔文冲与扬州科进,并更名为中船防务。我们认为,集团资产的持续注入凸显了公司的战略核心地位,未来或将成为中船集团军品资产唯一整合平台,后续资本运作值得高度期待。
4.1.5 上市公司之三:钢构工程
#p#分页标题#e#钢构工程(原名中船股份)为中船集团下属船配件以及钢结构工程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建筑、桥梁等大型钢结构;石化、冶金、海洋工程、港口机械等大型成套装备以及各类机械、压力容器等配件的生产制造。
钢构工程或将处理为净壳资源。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钢构工程历经股权划转、更改名称以及被*ST处理等事件。我们认为,中船集团已经拥有中国船舶、中船防务两大成熟上市平台,未来核心军民品资产必将以之为注入对象。钢构工程既不涉足核心业务也不具备承载核心资产的体量,作为净壳资源整合集团非核心类资产的概率较大。
4.2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军船产业链龙头,海军装备建设主体力量
4.2.1 集团概况:军船领域全产业链龙头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成立于1999年7月1日,是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部分企事业单位重组成立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主要从事海军装备、民用船舶及配套、非船舶装备的研发生产。2015年中船重工作为唯一中国船舶企业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位列第371位。集团拥有中国重工、风帆股份两家上市公司,非上市企业41个,科研院所28个,5个地区派出机构与6大专业公司。
集团是我国海军武器装备研制的主体力量。中船重工承担海军主战装备80%以上的研制任务,业务范围涵盖航母、水面舰艇、潜艇、水中兵器、舰艇装备、信息电子系统与军用舟桥等。为我国海军建造了辽宁号航母、核潜艇、056型护卫舰、海巡/海监船等诸多骨干舰艇。
集团在低迷船市中保持逆势增长。中船重工民船产业坚定实施“做稳船”策略,抓住2014年国际船市短暂恢复的契机积极拓展市场,成功扭转集团民船业务的下滑态势,承接民船订单吨位同比增长37.8%,手持民船订单吨位同比增长24%。再加上军船业务的稳步扩张,集团在船舶行业整体低迷背景下仍保持业绩逆势增长。
集团走在军工集团资产证券化前列。尽管集团旗下仅有中国重工、风帆股份两家上市公司,但前者已实现军品总装、民船修造等核心资产注入,仅剩核潜艇总装与科研院所资产尚未上市。2014年,集团资产总额共计4127亿元,净资产1430亿元,而两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共计2108亿元,净资产645亿元,两种统计口径下的资产证券化率分别为51.09%与45.10%。在十一大军工集团中位居第二位,仅次于中航工业集团。
4.2.2 军品业务:海军武器装备建设的主体力量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下设近50家工业企业,其中涉及船舶建造的主要子公司包括大船集团、武船集团、渤船集团、北船集团等,,而军品业务则集中于大船集团、武船集团与渤船集团。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是海军水面舰艇主要生产商。大船重工为我国国防和海军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建国以来共建造了44个型号、820艘舰艇,是海军水面舰艇建造实力最强、建造数量最多的船厂。大船重工先后承制051(旅大级)、051B(旅海级)、051C(旅州级)、052D(旅洋III级)等型号导弹驱逐舰、072A型大型登陆舰、885青海湖号补给船等舰艇,并完成了对前苏联废旧航母“瓦良格”号(现“辽宁号”)的改装任务。
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是海军常规潜艇主要建造基地。水面舰艇方面:武船重工参与建造了海军056型护卫舰、072A型大型登陆舰;潜艇方面:武船则承担了我国主力常规动力潜艇039型(宋级潜艇)、039A型潜艇(元级潜艇)的大部分建造任务。
渤海船舶重工集团主要承担核动力潜艇建造任务。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09I型(汉级)核潜艇、09II型(夏级)核潜艇、09III型(商级)核潜艇以及09IV型(晋级)核潜艇均交由渤船重工制造。据外媒统计,渤船集团累计为我国海军生产了十余艘核动力潜艇。
4.2.3 上市公司之一:中国重工
中国重工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于2008年设立的下属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涵盖船舶制造及舰船配套、舰船装备、船舶修理、海洋工程装备、能源交通装备等五大板块,是全国唯一的全产业链舰船和海洋工程制造企业。拥有四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两家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技术中心、一家国防科技工业技术研发应用中心。
中国重工作为集团整合平台持续注入优质资产。中国重工作为中船重工集团的整体上市平台,自上市以来不断接受集团优质资产注入。2009年,中船重工将12家公司和4家研究所整合实现中国重工IPO;2011年中船重工将剥离核心军品总装业务后的大船重工、渤船重工等4家船舶公司注入中国重工;2012年,中国重工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后将剥离军品核心总装业务的武船重工等5家公司、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部分股权收购。2013年,中国重工披露“资本市场重大无先例事项”,募资84.8亿元并实施了超大型水面舰船等军工重大装备总装资产的收购,将大船集团与武船集团军品总装业务及相关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开创了此类核心军工资产证券化先河。
#p#分页标题#e#中国重工是国防军工板块第一股。截至2014年末,中国重工市值在军工板块排名第1位,在船舶制造板块排名第1位,在高端装备板块排名第1位,是名副其实的军工第一股。
集团后续军工资产注入高度可期。中船重工集团未来或将三大类军工资产注入旗下上市公司,包括28家科研院所;水中兵器总装、军工电子装备、水声对抗装备等集团存续军工资产;以及此前集团承诺注入的10家企业。我们认为,中国重工作为集团最重要的资产整合平台,未来有望继续承接军品总装类资产的注入,进一步扩大海军装备产业链的覆盖面。
产业结构逐步转变,公司营收止跌回升。2014年虽然受累于世界经济总体缓慢复苏,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及国际造船市场短暂反弹后重回低位深度调整, 但公司以收购军工重大装备总装业务为契机,加快推进结构转型,根据国家国防建设和海上维权的需要,公司加快海军装备、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其军工军贸和海洋经济产业收入比重接近40%,手持订单比重超过60%,军品业务对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公司总体营收止跌并小幅回升,利润跌幅有所缩小。
4.2.4 上市公司之二:风帆股份
风帆股份主营产品为铅酸蓄电池,其中80%以上为汽车起动用电池。公司在国内汽车起动电池市场占有率达到20%左右,并出口30多个国家与地区。公司是目前国内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汽车起动电池生产企业。
风帆股份将成为集团动力资产整合平台。2013年8月,发布公告称中船重工拟将公司作为集团电池业务唯一资本运作平台,2014年3月6日,集团承诺将武汉船用电子推进装置研究所和淄博火炬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的电池业务及资产注入公司。2015年5月28日,公司发布公告停牌,集团及中国重工拟将核动力、燃机动力、柴油机、热气机、综合电力、燃料电池、铅蓄电池等动力资产注入风帆股份,将其打造为集团专业的动力业务平台公司。
4.3 两船合并预期强烈,分板块整合有序推进
4.3.1 两船合并:有迹可循,必由之路
我们认为,南北船(南船指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北船指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合并传闻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迹可循:
1、集团老领导直接建言南北船合并。2015年1月19日船舶工业座谈会上,有老领导向集团建议“将船舶工业两大集团直接合并”,因为“船舶工业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将两大集团分割开来,导致两大集团多年来均存在发展的短板,中国船舶工业的产品建造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南北车合并等央企兼并先例具有示范效应。南北车合并之举为央企合并树立了典型范例,作为与南北车历史渊源最相似的南北船,有望在其示范效应带动下,借鉴其成熟经验加速合并进程。
3、南北船合并符合“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南北船合并有助于弥补双方短板,增强双方业务协同效应,提升军民船装备建造能力。此外还可减少内部恶性竞争,集中力量专注海外市场开拓,提高中国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符合“一带一路”产能出口的战略规划。
4、双方领导对调加强合并预期。2015年3月25日,南北船领导层实行对调:中船集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胡问鸣任中船重工董事长、党组书记;中船重工原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董强任中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我们认为,对调的目的在于帮助领导班子熟悉双方集团业务与人事架构,减少合并后人事重组和业务交接时的摩擦,有利于集团合并前后工作的顺利过渡。
我们认为,南北船合并是中国船舶工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合并重组事宜有望在上述几大因素的持续催化下有序推进。
4.3.2 两船整合:专业化整合,板块化运作
2015年8月,中船重工集团董事长胡问鸣接受采访时表示:集团将按照军民融合、产研结合、专业分类原则,“分板块”加快推进集团军工资产证券化,深入推进资本层面的军民融合,以实际行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中船重工集团除了海洋防务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海洋开发装备与海洋科考装备四大类海洋装备外,还有动力、电子信息、水中兵器、军贸物流、新材料、清洁能源、特种装备等四大领域十大产业板块。未来集团或将借助IPO或者借壳上市等方式,实现每个板块拥有自有上市平台,为持续推进资产证券化奠定基础。
#p#分页标题#e#中国重工与风帆股份将成为船舶重工两大整合平台。目前,中国重工作为集团四大类海洋装备的专业化平台,已基本实现民船造修、核心军品总装上市,未来或将承载核潜艇、海洋工程装备和701所、719所等研究院所优质资产注入;而集团及中国重工拟将核动力、燃机动力、柴油机、热气机、综合电力、燃料电池、铅蓄电池等动力资产注入风帆股份,将其打造为集团专业的动力业务平台公司。
我们认为,分板块整合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两船集团资本运作基调。两大船舶集团旗下板块众多,业务覆盖广泛,各个板块所面对的均是潜力巨大的细分市场。若将各类产业统装入一个资本平台,可能存在垄断竞争的问题,产业难以做大做强。而通过专业划分实现各个板块单独上市,则能有效的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各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
4.4 海军装备产业链上市公司梳理:覆盖面广泛,三大领域有望持续受益
海军装备产业链公司有望持续受益于远洋海军建设。我国海军正加速向近海防御+远海护卫转变,必将驱动海军装备产业快速发展。海军装备产业链主要涉及舰艇、航空和国防信息化三大领域,相关上市公司有望持续受益于远洋海军建设。
海军装备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包括:
(1)舰艇领域
舰艇设计及总装:中国重工主要负责航母、潜艇、驱护舰等作战舰艇设计与制造,同时还包括船舶配套技术开发和服务等业务。中船防务负责部分军辅船生产。
核心部件:风帆股份将成为舰艇综合动力的整合平台,中国船舶主要生产低速大功率柴油机以及柴油机备配件、大型铸锻件等产品。
(2)航空领域
舰载机设计及总装:中直股份主要生产多用途飞机、舰载直升机以及其他航空配件等产品,中航飞机是全国唯一的轰炸机、运输机生产厂商,主要产品还包括涡桨支线飞机等,洪都航空主要生产舰载教练机。
核心部件:宝钛股份、钢研高纳生产航空发动机相关的高端材料,成发科技生产航空发动机零配件,中航动控是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制造商,负责控制系统研制,中航动力负责航空发动机整机设计制造。
(3)国防信息化领域
航空/航海电子:中航电子是航电系统领域主要的上市公司,主要负责舰载机部分航电系统制造,海兰信是中国海军指定供应商,生产军用航海电子领域系列产品。
通信/导航系统:海格通信、烽火电子、南京熊猫主要研制无线通信,北斗导航通信等军用通信系统,金信诺与核九院光电所合作,生产光电连接、光子通信技术等产品,中航光电、航天电器生产连接器等产品。
雷达系统:四创电子主要研制气象雷达和航管雷达,国睿科技负责研制雷达整机和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
作者:中立达资产评估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版权评估为金融与文化架桥 10部剧版权=近亿元03-26
- 广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赔偿基金开启“广03-08
- 普洱日报数字报01-31
- 市房地产交易大厅已评估事项实现率100%01-16
- 嘉兴专利权质押融资额达11.3亿元 居全省首位01-13
- 房地产估价师考试课程怎样选择?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01-01
相关内容 Related
- 无形资产评估之非专利技术价值评估需要搜集哪11-26
- 非专利技术可以出资吗?有什么要求?11-26
- 康盛股份:拟以资产置换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资04-17
- 我国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评估认证中心成立04-16
- 华丽包装关联方无力偿还占用资金已用苗木资产抵债04-13
- 宝山区单位注销车辆回收过户手续怎么办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