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市筑“一圈” 济莱协作区率先破题

日期:2016-09-14 / 人气: / 来源:本站

7市筑“一圈” 济莱协作区率先破题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区位图

7市筑“一圈” 济莱协作区率先破题

湖光山色好

    ◆核心提示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定位:全省改革开放先行区、转型升级示范区、文化强省主导区、生态文明和谐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城市群经济圈。

    主要任务和目标:加大突破省会城市力度,做大做强省会经济,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成为我省中西部崛起的战略平台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规划范围:省会济南及周边的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共7市,52个县(市、区)。总人口3368万人,国土面积52076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34.8%和33.2%。

    发展现状: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912亿元,占全省35.8%;公共财政收入1193亿元,占全省29.4%;固定资产投资10070亿元,占全省3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21亿元,占全省36.6%。粮食产量达到2260万吨,占全省42.2%。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2293亿元,占全省36.4%。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429亿元,占全省37.2%。

    2012年,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1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01元,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个核心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提出,按照“一个核心、两个圈层”展开城镇布局,加速城市产业聚集,加快培育增长极,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枢纽型城市群。

    其中,“一个核心”就是做大做强省会城市。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树立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建设新型的文明、舒适、便利、绿色、宜居的特大型城市。以扩大城市规模为载体,以增强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为重点,以提高集聚辐射和带动区域发展能力为目标,加快建设具有较强国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科技人才中心、金融商贸中心、旅游会展中心、总部经济聚集中心。积极推进老城区改造,高标准建设东部新区、西部新区、滨河新区。保护和发挥泉城特色,加快南部山区绿色发展。积极实施“北跨”战略,加快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拓展省会发展空间。加大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系统化网络化建设力度,提高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550万人以上。

    一个高地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提出,以重要交通干线为依托,中心城市为载体,资源整合为重点,加强分工和协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一个高地、两条产业带”的产业布局,延伸区域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协作密切的区域产业体系。

    其中,建设城市经济发展高地。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发展服务经济、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协调发展。一是服务经济发展高地。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科技人才、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信息物流、会展旅游等资源优势,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和最佳旅游城市,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体系。二是总部经济聚集高地。大力发展信息咨询、资产评估、科技研发及各类商务中介等高智能人力机构,形成高端服务集聚区。引进更多中外金融保险机构地区总部和结算中心,以及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研发总部、营销总部、管理总部入驻,提高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三是新兴产业创新高地。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中国软件名城”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等优势产业,加快形成自主技术、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优势。四是产业分工协作高地。着力发展高端产业、高端技术、高端产品,提高集成总装制造和价值链条高端比重,积极推进与周边各市合理分工与协作配套,壮大区域优势产业集群,促进区域整体实力提高,成为带动区域融合发展的“服务型”和“创新型”增长极。

   1   

   1 #p#分页标题#e#

    七市筑“一圈”

    发展看济南

    “近年来,我省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风生水起,但中西部发展相对沉寂。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提出,有利于全省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区域经济多年的济南社科院副院长马黎明告诉记者。

    二十一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当城市化进入一定阶段后,区域之间的竞争主体日益表现出群体性、区域性和合作性,城市群这种由一定数量构成的新型城市体系,既具有要素集聚功能、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又具有整体竞争功能和创新功能。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推动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广空间上参与区域合作与竞争,已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形态。

    要么,抢占制高点,成为经济高地;要么,沦为塌陷区,被边缘化。除此,别无选择。

    “强化省会城市核心地位,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实现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挖掘释放区域发展战略更大红利、促进中西部加速崛起的战略选择;是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生产力布局、促进全省经济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是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开宗明义。

    与近年来国内日益崛起的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南京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相比,济南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而在省内,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面对两大经济区的夹攻,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面临着在省内竞争中发展优势被削弱的重大挑战和在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中被边缘化的危险。

    也因为如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形成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遥相呼应、与西部经济隆起带紧密衔接、与京津冀和中原经济区联动融合的战略发展态势,对于促进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新跨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按照“点上做大龙头率先突破、面上建设圈层整体推进、线上强化轴带互动互联”的原则,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在空间布局上,将按照“一个核心、两个圈层”展开城镇布局,加速城市产业聚集,加快培育增长极,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枢纽型城市群;在产业布局上,将以重要交通干线为依托,中心城市为载体,资源整合为重点,加强分工和协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一个高地、两条产业带”的产业布局,延伸区域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协作密切的区域产业体系。

    省会城市是全省发展水平和形象的集中代表,是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和龙头。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是加快聚集产业和人口、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地带,是促进我省中西部崛起的重要平台。济南,当之无愧地被赋予了“一个核心、一个高地”的定位,无可推辞地担当起了发展龙头的重任,成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灵魂”和决定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快慢的“动力之源”。

   1 2 3 4   

   1 2 3 4 #p#分页标题#e#

    实现新突破

    提高首位度

    “在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上,要突出核心作用,增强省会济南的辐射带动能力,在城市承载能力、产业发展、集聚生产要素、统筹城乡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在8月30日召开的全省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姜异康对济南提出了明确要求。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地处山东腹地,是山东半岛与华东、华北和中西部地区联结的重要门户,也是全国交通、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在承接产业转移、配置生产要素、拓展经济腹地、提高综合实力等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肩负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核心和龙头重任的济南,更是有着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作为全省的政治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中心,济南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各中心城市集聚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区域内集中了一大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研发实力雄厚、创新能力较强;拥有各类高校数量占全省50%以上,其中济南拥有区内高校85%左右,为科学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翻开济南市的统计数据,一串串数字彰显着济南的分量: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812.6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357.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80.8亿元。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三次产业结构为5.2:40.3:54.5,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8.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0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9.55%。城镇化率达到6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2560元和11760元,增长12.7%和13%,均高于生产总值增长幅度。

    “与目前全国比较有影响力的经济圈的中心城市相比,省会济南规模偏小、人口偏少、实力偏弱,缺乏足够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全省经济、文化、科技、人才、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凸显出来。产业凝聚力和集聚辐射能力不强,成为制约经济圈加快发展的首要问题。”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并不回避产业层次效益低、区域竞争压力大、政策机制建设滞后等诸多制约因素,尤其是济南这个核心城市规模小、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力弱是最大的制约因素。

    “提高济南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的首位度,加快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化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在2012年2月27日济南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位度”一经提出,就成为与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挂在嘴边的热词。所谓“首位度”,是指一定区域内,第一大城市经济指标占整个区域的比重。2011年,济南市生产总值占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比重为27.1%。

    “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对1+6的各个发展主体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但要单讲济南的话,更多的应该说还是挑战。”马黎明认为,济南的经济实力不够强,带动作用有限,“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工业发展相对不足,服务业发展虚高。特别是济南服务业比重高,不是说工业、制造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结果,而是工业发展不足反衬出来的。”应对这个挑战,就需要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下功夫。特别是济南市提出服务业、工业“双轮驱动战略”,就是要把济南打造成先进制造业基地,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1 2 3 4   

   1 2 3 4 #p#分页标题#e#

    济莱协作区

    率先“破题

    “济南与莱芜空间相连、产业关联,建设济莱协作区既可以拓展省会发展空间,又能够促进两市资源和产业整合,对两市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两市应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紧紧围绕‘三个统一’、‘五个同城化’的目标要求,完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9月1日上午,刚刚开完全省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动员大会的莱芜市委书记王良,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磊,就带队来到济南,就济莱协作区建设组织领导、办事机构和当前重要事项进行交流和研究。

    “济莱协作区”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第一个被明确提出的城际协作区概念,目的在于立足于拓展省会城市战略发展空间,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推动莱芜优化结构壮大实力,实现两市同城化发展,在创新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方面率先突破,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竞争力方面探索创新之路,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全省区域一体化发展积累经验。

    “两城”变“一城”,双方都是受益者。莱芜距离济南最近,规模较小,与济南协作起来更加容易。最重要的是两个城市可以实现产业对接。“济南市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经济的一半以上,数控机床、重型汽车、锅炉等产业在全国排在前列。而莱芜作为国内重要的钢铁制造基地,在汽车配件、机床配件等领域一直与济南有着紧密的合作。济莱协作区的规划出台后,莱芜可以围绕济南市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的契机,紧密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提高总体竞争力。”济南市经信委装备产业处处长岳双荣表示。

    为推动两市的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提出,两地要率先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推进“三个统一”。统一进行重大决策,协调解决融合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一编制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重点专项规划,统筹协调资源开发、要素配置、生态环境、重大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等重大问题。统一重大布局,统筹两市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强化产业配套协调。

    同时,两地将创新推进机制,统筹规划布局,统一协调落实,加快实现“交通、通信、户籍管理、公共服务和资源配置”的“五个同城化”。其中包括:开通城际公交线路,公交卡两地通用;减免或降低两地间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取消省道通行费。率先实现两市区号统一,取消长途费、漫游费;实现两地广播电视频道交叉落户。推行居住证“一证通”制度,实现两市居民自由流动。统一劳动用工制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跨区域培训教育等就业服务制度。建立统一的支付清算体系、征信体系;降低银行卡区域内收费标准,两地银行汇取款等业务免收异地业务手续费。特别是将依托济南“中国软件名城”优势,在莱芜规划建设鲁中软件基地;建立济南综合保税区鲁中(莱芜)保税区。推动济南钢铁产能向莱芜转移,大力发展钢铁精深加工等。

    充分发挥省会综合优势,利用济南与莱芜空间相接、产业相联,莱芜市接受辐射带动最便利、最直接的有利条件,整合空间、要素和产业资源,推动济南加快形成转型升级创新高地、总部经济聚集高地、产业分工协作高地,推动莱芜加快建设省会副中心,推动两市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济莱协作区将成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率先崛起的增长极、示范区。(完)

   4  

   ,

作者:中立达资产评估


现在致电 0531-888885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