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日期:2016-07-15 / 人气: / 来源:本站
淄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一、自然地理概况
淄博市位于山东省的中部,东临潍坊市,北靠滨州市,南依莱芜市、临沂市、泰安市,西接济南市。地处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1.9-13.1℃;年平均降水量586.4-718.1mm;土壤包括褐土、棕壤、潮土、砂姜黑土、盐碱土五大土类;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低山丘陵区占总面积的45.38%,中部丘陵区占总面积的14.08%,北部平原区占总面积的40.54%。
二、经济社会概况
2005年,全市辖张店、淄川、博山、临淄、周村五区和桓台、高青、沂源三县。共设76个镇、8个乡、23个街道办事处,376个居民委员会,3136个行政村。2005年末总人口44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16.7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7%,人口密度为702人/平方公里。
淄博市1992年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2005年居第48位。200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30.9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60.01亿元,第二产业产值955.7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415.16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4:67:29,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3164.2亿元。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9.4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533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4.1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0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13元。
三、土地利用现状
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596517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4405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3.86%;建设用地面积993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65%;其他土地面积566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49%。
(一)农用地
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及其他农用地。其中,耕地211623公顷,占总面积的35.48%;园地53611公顷,占总面积的8.99%;林地107653公顷,占总面积的18.05%;其他农用地67711公顷,占总面积的11.35%。
(二)建设用地
包括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其中,城乡建设用地84516公顷,占总面积的14.17%;交通水利用地13486公顷,占总面积的2.26%;其他建设用地1308公顷,占总面积的0.22%。
(三)其他土地
包括水域、滩涂沼泽、自然保留地。其中,水域7059公顷,占总面积的1.18%;滩涂沼泽5163公顷,占总面积的0.87%;自然保留地44387公顷,占总面积的7.44%。
四、土地利用特点与问题
淄博市是资源型工业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强度位于山东省前列,人地关系紧张,矛盾比较突出,总结土地利用特点与问题主要有:
(一)地貌类型多样,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显著。全市地貌类型多样,低山、丘陵和平原呈南北带状空间分布,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显著,为农业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丰富的自然条件。北部平原地区,是农用地尤其是耕地主要分布区;中部平原-丘陵区,是城镇工矿主要分布区;南部低山丘陵区森林覆盖率较高,是重要的林果生产基地、自然风景名胜区和生态涵养区。总之,全市地域南北狭长,区县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土地利用结构差异较大,协调和统筹区域总体利益难度较大。
(二)典型组群式城市布局模式,优势与不足并存。淄博五个城区呈“T”型分布,分散的布局使城区与农村相互交叉,联系密切,交流方便,有利于城乡优势互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城乡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但目前各组群分工不够明确,导致城市布局分散,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整体功能效率比较低,难以适应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三)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面积由1996年的0.89亩下降到2005年的0.76亩,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全市的土地利用率高达90.94%,其他土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9.49%,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补充耕地难度较大。
(四)农村居民点用地超标,整理复垦潜力大。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达179平方米,超出山东省标准控制指标,区县间差异较大,最高的高青县人均201平方米,最低的博山区人均117平方米;农村居民点布局松散,占地规模大,土地利用效率较低,整理复垦潜力较大。
(五)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态建设任务艰巨。全市生态绿化不足,2005年森林覆盖率为28.86%。南部山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中部城镇工矿区大气及水资源污染较为严重,治理任务比较艰巨。
#p#分页标题#e#
(六)水资源短缺。淄博市以地下水供应为主,属于缺水城市,2005年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95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水源地的过度开采和水环境的污染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资源的短缺成为淄博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二节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
《淄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自1999年批准实施以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政策措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逐步得到确立,控制和引导土地利用的成效得以显现,规划实施的总体效果良好。
一、上一轮规划指标执行情况
(一)建设占用耕地指标执行情况:规划指标为6453公顷。1997-2005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13582公顷。
(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执行情况:规划指标206864公顷。2005年基本农田面积206349公顷。
(三)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指标执行情况:规划指标8789.6公顷。1997-2005年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2397公顷。
二、上一轮规划实施成效
(一)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基本实现了市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了粮食安全。
(二)保障了滨博高速、高青大芦湖水库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用地,基本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
(三)落实了规划论证、审批制度,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有效地遏制了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
(四)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森林覆盖率得到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96年的24.77%提高到2005年28.86%。
三、上一轮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对公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全市经济发展预测不足,导致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规划调整频繁,影响了规划的权威性。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显现不足,与其它规划衔接不足,相关规划之间矛盾协调不够,土地规划实施难度较大。
(三)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管控措施不够严格。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第三节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
淄博市正在由一个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现代工业城市转型,未来十五年是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土地利用与管理面临的挑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统筹协调区域和城乡土地利用的任务艰巨,土地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的任务更加繁重。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必须坚持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未来十五年,淄博市处于由资源型工业城市向创新型现代工业城市转型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整合,带来土地利用的一系列变化,经济全面提速,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控,建设用地的供给愈加严格。为了确保新时期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改变低效粗放用地的旧模式,加大盘活存量土地的力度,加强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能。
(二)必须合理统筹城乡土地利用。随着经济社会变革及引发的城乡关系的转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规划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淄博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改革创新理念,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土地利用至关重要。
(三)必须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淄博市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资源更少,粮食安全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土地利用在满足全市人民基本物质需要的同时,必须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并保持生产力的可持续运行能力,以满足整体和长远需要,确保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保障生态安全。
(四)必须确保水资源安全。淄博市以地下水供应为主,引黄补水为辅,属于缺水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部分水环境的污染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控制和治理水污染,发展节水型工业和农业;通过生物工程措施,加强径流水拦截蓄能力,形成全社会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安全的氛围,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机遇
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是实现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永续利用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
#p#分页标题#e#
(一)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提供机遇。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和使用制度改革,为加强耕地保护和促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提供了机遇。
(二)城乡土地节约集约潜力大。资源型工业土地利用的特点是布局分散,用地粗放,集约度低。从全市土地利用状况看,建设用地特别是工矿和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空间较大,为统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为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省域经济规划为淄博市城市建设和加快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淄博市是连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济南都市圈的重要节点,对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参与省内外产业联合、协作、竞争与交流提供有利条件;对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水平,推动高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为促进城市建设和加快产业升级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
(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加快新时期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了空间。淄博市历史悠久,是齐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随着由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的转型,为全市新时期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特色的组群式发展模式,为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创造了条件。淄博市是老工业城市,工业门类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区际之间的联系,为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提供了广阔空间。这种组群式布局为区域内小城镇建设接受辐射,资源共享,加强区际联系,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实施,将有力带动北部区域的发展。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和《关于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位于北部的高青县及其近邻的桓台县、周村区、临淄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利于打造关联本地、辐射周边的产业链网和构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原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淄博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紧紧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目标,保障公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制度,既要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又要保护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绿化用地,清理消化低效用地,盘活存量土地,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推进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协调区域内土地利用关系,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各项建设占用耕地,坚持占补平衡;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的保护制度,完善基本农田保护的长效机制。
(二)优化土地利用,保障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各类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全市土地利用与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四)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促进资源环境和谐友好。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加强国土综合整治,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实现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
(五)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措施,提高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按照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的要求,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建设,有效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规划实施机制,落实规划实施共同责任,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一、土地利用战略
以建设现代化工业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区域性的专业物流中心为发展目标,严格保护耕地,以“五个统筹”引导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促进土地利用向节约集约方向转变,努力构建以工业发展为主导、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为特色、以专业性物流服务为依托的现代化城市产业用地结构,实现土地利用与产业布局的双优化,保障区域土地资源安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20年淄博市将建设成为经济全面繁荣、社会文明和谐、科技教育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型现代化工业城市;充分展现“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和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崭新形象,确保在山东中部率先崛起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城市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
(一)城市性质
山东省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工业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二)城市发展目标
#p#分页标题#e#
到2020年,把淄博市建设成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风貌相融合、城乡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和谐、宜居城市。
1、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建设成为山东省区域性中心城市。
2、实现与周边城市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大力进行环境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巩固工业基地的地位,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的现代工业城市。
3、保护历史文化风貌,传承历史文脉,保护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主的传统风貌、自然风貌、城市景观风貌,使传统与现代风貌相融合。
4、统筹城乡资源,突出中心城区的带动与辐射作用,建成城乡融合、交通发达、秩序优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三、经济发展目标
(一)近期目标
到“十一五”期末,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总体上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2800亿元,年均增长14%左右,人均生产总值9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9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超过20000元和8500元,年均增长13%以上。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67:29调整为2010年的3:64:33。
(二)远期目标
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继续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再翻一番以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
四、社会发展目标
2010年市域总人口发展到470万人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60%以上。2020年市域总人口发展到520万人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67%以上。
五、生态保护目标
(一)2010年土地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得到有效控制。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
(二)2020年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控制在最小范围,城镇绿化率大幅提高,农田林网有效布局。工业与农用地污染得到有效防治,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逐步提高耕地质量
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209900公顷和205804公顷以内;规划期内确保201175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二、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建设用地总规模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控制在104770公顷和114175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88850公顷和95771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分别控制在205平方米和200平方米以内。
三、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减少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新增建设用地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控制在6080公顷和16354公顷,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分别控制在2910公顷和9427公顷以内。
四、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努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加快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改造,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积极推行工矿废弃地复垦,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规模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2910公顷和9427公顷,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
五、合理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充分保障公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其他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控制在15920公顷和18403公顷。
六、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确保生态安全
加大对市域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资源的保护力度,构筑全市生态安全格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污染防治取得明显进展。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优化
第一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调整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农用地保持基本稳定,建设用地得到有效控制,其他土地得到合理开发,城乡用地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全市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结构比例分别为73.86%、16.65%、9.49%。到2010年调整为73.40%、17.56%、9.04%;到2020年其比例分别为73.37%、19.14%、7.49%。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耕地、园地、林地、水域和自然保留地占土地面积的比例保持在70%以上(详见附表2)。
一、农用地规模结构调整
#p#分页标题#e#
规划期内,耕地、其他农用地面积减少,园地和林地有所增加。规划期内农用地面积减少2953公顷。到2010年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比例分别为35.19%、9.09%、18.97%、10.15%。到2020年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比例分别为34.50%、9.10%、19.34%、10.42%。
1、耕地:2005年耕地面积为211623公顷。到2010年调整为209900公顷,到2020年调整为205804公顷,规划期内减少5819公顷。
2、园地:2005年园地面积为53611公顷。到2010年调整为54212公顷;2020年调整为54269公顷,规划期内增加658公顷。
3、林地:2005年林地面积为107653公顷。到2010年调整为113175公顷;到2020年调整为115396公顷,规划期内增加7743公顷。
4、其他农用地:2005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67711公顷。到2010年调整为60534公顷;到2020年调整为62176公顷,规划期内减少5535公顷。
二、建设用地规模结构调整
规划期内,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均有所增加。规划期内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4865公顷。到2010年城镇工矿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占全市总面积比例分别为8.01%、6.88%、2.42%、0.24%,到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占全市总面积比例分别为9.26%、6.80%、2.64%、0.45%。
(一)城乡建设用地
为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规划期内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增加11255公顷,其中到2010年增加4334公顷。
1、城镇工矿用地:2005年面积43623公顷,包括城市、建制镇、采矿用地和独立建设用地,占全市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32%、2.40%、0.45%、2.14%。到2010年调整为47784公顷;到2020年调整为55187公顷,规划期内增加11563公顷。到2020年城市、建制镇、采矿用地和独立建设用占全市总面积比例分别为2.63%、2.52%、0.33%、3.77%。
(1)城市用地:2005年面积为13820公顷。到2010年调整为13822公顷;2020年调整为15671公顷,规划期内增加1851公顷。
(2)建制镇用地:2005年面积为14333公顷。到2010年调整为14476公顷;2020年调整为15056公顷,规划期内增加723公顷。
(3)采矿用地:2005年面积为2709公顷。到2010年调整为1850公顷;2020年调整为1996公顷,规划期内减少713公顷。
(4)独立建设用地:2005年面积为12762公顷。到2010年调整为17635公顷;2020年调整为22464公顷,规划期内增加9702公顷。
2、农村居民点用地:2005年农村居民点面积为40892公顷,占全市
总面积的6.86%。到2010年调整为41066公顷;到2020年调整为40584公顷。
(二)交通水利用地
规划期内,交通水利用地总规模增加2236公顷,其中,到2010年增加975公顷。
1、铁路用地:2005年面积为905公顷。到2010年调整为1280公顷;到2020年调整为1583公顷,规划期内增加678公顷。
2、公路用地:2005年面积为7696公顷。到2010年调整为7628公顷;到2020年调整为8607公顷,规划期内增加911公顷。
3、管道运输用地:2005年面积为11公顷。到2010年调整为4公顷;到2020年调整为14公顷,规划期内增加3公顷。
4、水库水面:2005年面积为3157公顷。到2010年调整为3768公顷;到2020年调整为3777公顷,规划期内增加620公顷。
5、水工建筑用地:2005年面积为1718公顷。到2010年调整为1782公顷;到2020年调整为1741公顷,规划期内增加23公顷。
(三)其他建设用地
2005年面积为1308公顷,到2010年调整为1459公顷;到2020年调整为2682公顷,规划期内增加1374公顷。
三、其他土地规模结构调整
规划期内,水域、滩涂和自然保留地均有所减少。2005年全市其他土地面积为56610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9.49%,按照维护生态系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要求,有计划地进行开发利用,对南部山丘荒草地、北部平原特别是高青县,结合黄河三角洲开发规划将区域内荒草地、沙地、盐碱地和其他未利用土地开发为农用地。对主要河流、马踏湖、大芦湖等湿地保护区进行严格保护和综合治理,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到2010年调整为53926公顷,到2020年调整为44698公顷,规划期内减少11912公顷。
第二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
#p#分页标题#e#
规划期内,积极融入省会城市圈发展,抓住山东省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发展机遇,进一步明确方向,找准重点,发挥优势,创新模式,突出组群式城市的结构特色,不断推动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把淄博市建设成为环渤海经济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化工及制造业生产基地,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经济区。
根据区域土地资源条件、土地利用状况与区域产业发展、人口变化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原则,加快推进区域产业升级转型及其用地整合。科学合理安排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用地,优先支持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产业用地,确保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限制产能过剩行业、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用地。其中:中部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明确五个城区分工,突出优势,强化特色,促进张店城区加快发展带动四区融合并辐射桓台城区,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用地布局,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发展现代农业,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参与区域竞争的层次;北部高青县以及桓台部分乡镇,要加快融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南部山区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错位发展的策略,积极治理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地促进特色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可承载的绿色产业以及自然生态旅游业。
一、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
构建核心生态网络体系,维护和改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区域生态过程连续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构建以鲁山-原山为核心的全市生态绿核,以滨博高速串联大芦湖-桓台城区-张店区-孝妇河构成的南北向自然-人工生态绿轴、黄河沿线自然生态廊道、小清河沿线自然生态廊道、淄河沿线自然生态廊道、沂河沿线自然生态廊道为主的网络化生态格局。南部低山丘陵区实施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建设以水源涵养林为主体的生态屏障;
维护自然山水格局,保持山体、水系自然地形地貌特征,作为生态网络的基本骨架,保护萌山水库、太河水库、田庄水库等水源涵养区和地下水补给区,保护马踏湖等水域水生环境与水质;中部丘陵平原区和北部平原区,以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中的辐射道、战略点、河流、公路等自然或人工复合通道为依托,着力建设生态廊道和各种防护林,形成网络化的生态格局,保护对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敏感的土地;限制自然保留土地和生态环境敏感区内的土地利用活动类型和强度。
二、优先安排基本农田
根据现代农业的特点,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科学化的要求,重点抓好优势产业,建设农产品基地。按照“整体稳定、局部调整”的原则,全市耕地主体保持现状基本稳定,重点加强保护位于北部平原区和中部平原丘陵区的高青县、桓台县、临淄区、周村区和淄川区的优质耕地。
按照加强农业基础、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优先将具有农业基础设施完善、质量好、集中连片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集中区进行重点保护。农业结构调整尽可能向有利于增加耕地的方向进行,园地尽量利用缓坡地,畜禽养殖尽量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土地,水产养殖尽量利用荒滩地。依托现有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格局和荒山、荒坡、荒滩的分布,以当地特色农业发展为基础,因地制宜布局园、林和水产生产基地,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协调农用地与建设用地布局,鼓励在大规模连片城镇工矿建设用地中穿插布局大面积园地、林地和水面,构建农业生产稳定、城市规模适中、生态功能完备的城乡格局。现状基本农田中的优质园地、精养鱼塘等,可以继续作为基本农田实施管护。
三、协调基础设施用地
依托城镇工矿用地的空间格局,按照便捷、安全、高效的原则安排基础设施用地,确保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经济的空间集聚相协调,保障能源发展用地如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工程和智能电网工程建设用地;根据市域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改善地区投资环境的需要,统筹地方基础设施项目,安排基础设施用地;协调各类交通用地布局,以改建扩建为主,充分利用原有线路和存量基础设施用地,提高公路等级,改扩建铁路,满足交通量增长的需要。通过改造、新建道路,在市域内公路形成“六纵十横”的公路网体系,打通断头路,加快南北贯通。通过改扩建、新建铁路,改善南北、东西通道,预留交通走廊,尽量并线安排,减少对国土空间的分割;水利设施用地应以改善区域水土资源配置为主要导向,围绕城镇工矿和基本农田分布合理布局,兼顾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规划实施清水润城工程,加强水利建设。
四、优化城镇工矿用地
#p#分页标题#e#
根据城镇化发展战略,优化城镇建设用地布局,确定城镇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明确中心城区、县城和其他重要镇区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障重点地区、重大项目用地需求,推进工业向产业聚集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城镇、社区和中心村集中,形成梯度辐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新型城乡体系。已收集了解相关地质资料,充分考虑已探明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分布状况,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布局。
以空间聚集为总体架构,完善城镇空间结构。根据聚集发展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城镇的层次结构和职能关系,以“中心凸显、组团发展”作为淄博市城镇发展总体布局:“中心凸显”,即强化张店城区建设,坚持新区开发与老城改造相结合,内涵提升与适度外延相结合,“拓展西北、改造东南、提升中部、衔接周边”,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化工企业实施搬迁改造,集中力量建设现代化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中心城区。“组团发展”,即三级组团发展模式。一是按照与中心互动、层次和谐、特色互补、空间拓展的原则,形成与中心城区发展相对应的博山、淄川、周村、临淄四个城市组群区,带动桓台城区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二是发展沂源县、高青县城区,完善功能、聚集产业,凸显特色;三是按照“三集中”原则,积极促进城市近郊、重要经济带沿线及其它具备条件的中心镇、重点镇和城镇组群聚集发展;最终形成中心城区—县城区—新型城镇的三级组团式特色城镇格局。
以产业聚集为内在动因,优化城乡产业布局。为产业结构优化预留增长空间,抓住产业结构转型机遇,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坚持新兴产业发展与老工业改造相结合,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现有的十二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依托,按照“区域集中、产业聚集、开发集约”的思路,引导工业用地集中布局,逐步对现有工业区进行改造、搬迁,引导新增高新产业向高新技术开发区集中,传统产业向其它经济开发区和工业聚集区集中,构建一体化的产业布局,形成以下主要工业聚集区:
桓台-马桥-果里-唐山工业聚集区:作为造纸和印刷、化工、氟硅材料、机械加工等现代化工及制造业基地,要强化技术更新和服务业发展。
张店-高新区-周村先进产业聚集区:作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和物流配送等新兴产业中心,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及商贸物流业。
临淄-湖田石油化工产业聚集区:作为塑料加工、精细化工及特种纸应用等主导产业聚集区,重点依托齐鲁石化发展化工产业集群。
淄川-双杨建材产业聚集区:作为建筑材料、商贸物流及纺织服装业聚集区,要提升产业层次,做好产业联动升级改造,注重低碳经济发展,促进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发展。
博山-八陡-域城工业聚集区:立足现有工业基础,重点发展机电、泵业、陶瓷琉璃及新材料为主的制造业,注重产业升级转型。
高青-常家-高城工业聚集区:立足于资源优势,加快融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经济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油气化工、纺织染整等产业。
沂源-南麻-悦庄工业聚集区:依靠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医疗包装、节能材料、精细化工、玻璃纤维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
五、拓展农业生产和城乡绿色空间
根据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按照土地适宜性合理安排农、林、牧、渔的用地布局,在农业产业布局上,北部平原集中发展以粮棉油和瓜菜类为重点的高效生态农业,中部按照生态、高效、集约的要求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型、生态景观型、体验参与型等现代农业和都市农业;引导园地向立地条件适宜的丘陵、台地和荒坡地发展;保护林地资源,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对林地进行空间布局,林业用地基本维持现有布局,重点加强建设南部山地丘陵区水源涵养林,加强平原地区生态林、防护林和速生丰产林建设。
#p#分页标题#e#
充分发挥耕地、园地等农用地的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的综合功能,拓展绿色空间,规划期内园地重点向中部和南部山地丘陵区发展,以果园等为主要利用方式,重点发展博山区和沂源县的优质园地,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开发整理,扩大园地面积。对山区低效园地进行改造或者退园还耕还林,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对平原区的低效园地,逐步恢复为耕地。协调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布局,在城市组团之间保留约20公里的连片、大面积的林地、园地等绿色空间,防止城镇蔓延,促进生态功能完善和都市农业发展,其他农用地保持现有布局,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等用地,提高产出效益,结合农用地整理,优化沟渠、农村道路等其他农用地的结构与布局;将生态网络建设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现有自然保护管理体系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的绿色生态空间。
六、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
稳定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用地,顺应自然地貌形态,预留乡土植物群落生长和培育的用地空间,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发挥自然景观用地的多重功能,构建良好的土地利用景观风貌,发挥林业对农田、山川、道路的防护功能和生态连通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根据景观风貌和视觉效果的要求,限制或引导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和布局。国道、省道等高等级公路沿线两侧一定范围内限制沿路建设,城乡建设用地集中布局,形成具有较高视觉质量或较高可视度区域的景观风貌;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连片保护和利用,穿插合理分布,保证重要视点之间的视觉通廊开敞;安排土地整治区域,调整不合理土地利用类型和布局,实现景观修复和再造。
整体保护临淄田齐王陵、周村古大街等人文历史景观和淄川蒲松龄故居、临淄蹴鞠起源地、沂源牛郎织女洞等原有乡土、民俗和休闲用地,修复、再造齐国故城、安平故城、高阳故城、昌国故城等文化遗产长廊,形成多样化的人文景观系统。
第三节优化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差别化管理政策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利用现状和开发利用潜力,统筹未来全市人口分布,优化功能区划和产业布局,促进城乡统筹积极稳妥发展,实行土地利用差别化管理政策。
一、优化开发区域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市域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高城市化水平的地区,是未来引领全市自主创新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区域。规划期内土地利用主要以内涵挖潜为主,提高存量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适当安排新增建设用地。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扩大绿色生活空间,发挥土地利用的最佳效益;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构建低碳型产业体系;支持高新技术、循环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合理优化城市布局,明确各城区的功能分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二、重点开发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经济条件比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适合进一步集聚人口的城镇化区域。规划期内加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制,鼓励城镇存量用地深度开发和集约利用;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促进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的完善,推动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中心镇建设,吸纳周边乡镇农民向城镇集聚,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通过发展镇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周边剩余劳动力转移;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绿色产业特别是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科学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资金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用地;积极稳妥地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三、限制开发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关系全市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安全,不宜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的农业和生态区域。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通过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创自主品牌促经济提升;主要保障特色产业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禁止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产业供地,引导与主体功能定位相悖的产业向区外有序转移;严格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构建耕地、林草、水系、绿带等生态廊道。
四、禁止开发区域
#p#分页标题#e#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和文化保护区域,以及需要特殊保护、禁止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农业地区和生态区域。主要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重要水源保护地、历史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城市绿色生态廊道。必须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土地利用活动,确保生态功能的稳定发挥。
第四章区域土地利用调控
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按照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以促进市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根据全市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的空间相似性、差异性,结合区域土地适宜性和敏感性评价,将全市划分为三大土地利用综合区,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用地管理和调控政策。
一、北部现代农业与工业发展区
(一)范围:
包括桓台县、高青县全域,临淄区东北部的皇城镇、敬仲镇、朱台镇,区域总面积为159495公顷,占全市总面积26.74%。[深度技术1]
(二)土地利用调控措施: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稳定耕地面积,保证农业的高产、稳产,发挥区域优势,发展名特优生态农业,增加农业投入。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延伸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条。加强基本农田和以湿地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避免或防治工业、农业污染,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加强小城镇建设,严格控制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对耕地的占用,妥善处理建设用地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用地矛盾,实行农村居民点整合,加强对“空心村”改造,完善各类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现代工业,依靠大型企业带动周边企业加快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促进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适度发展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工业项目,加大与周边地区商贸往来。
二、中部先进产业与城镇集中区
(一)范围:
包括张店区、周村区全域,淄川区城区、钟楼街道、将军路街道及双杨、岭子、寨里、罗村、洪山、龙泉、昆仑等镇;临淄区城区及齐都、凤凰、金岭回族、南王等乡镇;博山区城区、城东街道及白塔、域城、山头、八陡等镇。区域总面积为182823公顷,[深度技术2]占全市总面积的30.65%。
(二)土地利用调控措施: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积极挖掘存量建设用地的潜力,鼓励城镇存量土地深度开发,按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要求合理配置增量建设用地,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无序扩张。发展现代化工业,提升科技水平,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促进城镇工矿企业发展,对老旧的工矿企业实施改造、搬迁和污染治理,严格控制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积极发展中心城区,提高中心城区对周边城镇的经济辐射能力,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搞好农村居民点整合、迁并,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在规划建设用地布局时,做好地质灾害评估,原煤矿区塌陷地不宜规划建设用地项目,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农业用地重点发展都市农业,加强生态林地建设,发挥农业用地生态、景观、旅游、经济价值,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服务。
三、南部绿色产业与生态涵养区
(一)范围:
包括沂源县全域,博山区石马、源泉、博山、池上等镇,淄川区西南侧西河、太河、淄河镇。区域总面积为254308公顷,[深度技术3]占全市总面积的42.63%。
(二)土地利用调控措施:
充分发挥南部绿色产业和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以林果为主、农林结合的特色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改善低产田,提高粮食产量,综合开发山区,开展富有山区特色的多种经营,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结合流域治理加快荒山绿化和水源涵养生态建设,增加经济林和水源涵养林比重,提高林地经济效益;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生态旅游基地,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形地貌,大力推进生态特色旅游、休闲度假产业以及观光农业,带动该区经济发展;加快现代工业建设,坚持土地资源保护性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缩小与市域中部的差距;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积极防治南部山区泥石流、山体缓坡等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生态系统安全。
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与调控
#p#分页标题#e#
在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的成功经验,立足完善规划体系,并针对上一轮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完善自上而下的指标控制、分区用途管制和实施政策机制。根据土地利用的特点,从总体上将全市划分为基本农田集中区、一般农业发展区、城镇村发展区、独立工矿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化遗迹保护区、林业发展区七大土地[tjs4]利用功能区,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用地管理和调控政策。(详见附表10)
一、基本农田集中区
(一)范围
基本农田集中区指基本农田分布集中度较高、优质基本农田所占比例较大,需要重点保护和进行基本农田建设的区域。根据本市基本农田的分布情况,以行政村为单元,将现有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区域划入基本农田集中区,全市共划定20个基本农田集中区,主要分布在高青、桓台、临淄、周村、博山、淄川、沂源等区县。基本农田集中区面积140843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23.61%。
(二)土地调控规则
基本农田集中区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和集中区,区内引导农民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对基本农田集中区内的基本农田实行重点保护。基本农田集中区划定保护界线、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以基本农田集中区为依托建立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改善基本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基本农田质量。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积极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区内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内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不得在区内建窑、建坟、挖沙、采石、取土、采矿、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区内严禁安排城镇村新增非农建设。严格控制区内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积极引导农村居民点整理,逐步缩减区内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区内的一般耕地遵循基本农田管制和建设政策进行管护。
二、一般农业发展区
(一)范围
一般农业发展区指基本农田集中区以外,以发展种植农业、林业、牧业为主的区域,包含一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耕地内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及其他零星地类。总面积232922公[深度技术5]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9.05%。
(二)土地调控规则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切实提高耕地质量,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发挥基本农田的多重效益。合理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强基本农田整理,适当扩大地块规模,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高农业水肥利用效率,减少农药污染,消除污水灌溉,改善土壤不良状况。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继续发展名特优新型种植,提供优质农副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优化调整农业结构与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以林、果等特色山区生态农业。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都市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严格控制村镇用地规模,整合农村建设用地,带动农业产业聚集发展。合理利用林地、园地等农业生产用地,防止非农建设占用。
三、城镇村发展区
(一)范围
城镇村发展区主要包括:一是张店、博山、淄川、临淄、周村五个城区、开发区及相关联的功能组团;二是桓台、高青、沂源三县城区及重点镇区。总面积83226公顷[深度技术6],占全市总面积的13.95%。
(二)土地调控规则
为市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引导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无序扩大,引导城镇和工业用地集中建设,统筹城乡建设,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提高建筑容积率,坚持以内涵挖潜为主,实施旧城、旧村改造,以满足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用地的需求,强化城镇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村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坚持绿地均衡分布,加强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为居民创造便捷的游憩场所。
四、独立工矿区
(一)范围
独立工矿区是指独立于城镇、村镇建设用地区之外的工矿建设用地区域。主要包括独立于城镇村建设用地区之外、规划期间不改变用途或已列入规划的集中连片的采矿、能源、化工、环保等建设用地。[tjs7]包括齐鲁石化、东部化工区等工矿建设用地区域,独立工矿区面积为8876公顷[深度技术8],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9%。
(二)土地调控规则
#p#分页标题#e#
区内土地主要用于采矿业以及其他不宜在居民点内安排的用地;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工矿建设规划及相关规划;区内因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压占的土地应及时复垦;区内建设优先利用现有低效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之前,应当按现状用途使用,不得荒芜。
五、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一)范围
主要分布在萌山水库、大芦湖、马踏湖、太河水库周边及大武水源地保护区。总面积为4878公顷[深度技术9],占全市总面积的0.82%。
(二)土地调控规则
区内的土地利用以保护自然资源、维护土地生态为主,土地必须服从保护需要,重点突出发展区主导利用方向,严格禁止污染企业的发展,切实保护好山体、水体、植被等人文和自然资源。对区内原有影响景观保护的土地用途,在规划期内调整为适宜的用途。森林公园、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重要湿地保护区内,坚决取缔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非法开发建设活动。区内搞好水源涵养,控制开发活动,防止人为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适度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业化学品的投入。在环境容量范围内,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有序推进农家游、生态游和休闲度假游。
六、自然与文化遗迹保护区
(一)范围[深度技术10]
主要为张店区的昌国故城、临淄区内的齐国故城、安平故城、高阳故城、田齐王陵等古墓群及古文化遗址和淄川区的蒲松龄文化保护区、沂源县的织女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猿人遗址及鲁山、原山风景区。总面积为22503公顷[深度技术11],占全市总面积的3.77%。
(二)土地管制规则
因地制宜地调整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建立符合自然、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特征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强法制,依法保护名城、文物古迹。根据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要求划定绝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在绝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内严禁任何建设活动。故城与古墓群保护区内严格限制农业开垦以防止破坏自然植被,防止侵占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行为。进行线性工程建设必须避让保护区。
七、林业发展区
(一)范围
包括博山、淄川部分乡镇及沂源的大部分乡镇。总面积103269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7.31%。
(二)土地调控规则
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加快优质果园建设。结合流域治理,加快荒山绿化和水源涵养生态建设,维护生态系统安全。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和观光农业。严禁一切乱砍滥伐破坏山林行为,严禁人为破坏山体和生态的开发建设行为。加快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和四旁绿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进行生态林网建设时,要尽量避免占用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
第三节区县土地利用调控
一、切实加强对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控和引导
根据淄博城乡交叉、工农结合的“组群式”城市特点,采取市、区县、乡镇三级规划同步推进的编制方法,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和资源优化配置。
(一)指标管控:县级规划要按照市级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明确土地利用方向和差别化管理的土地利用政策,综合考虑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资源环境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等因素,依照定性、定量、定位和定序相结合,兼顾效率与公平、统筹需要与可能,将市级规划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与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等土地利用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分解到各区县,并通过乡镇规划落实到地块(详见附表3—表7)。
(二)布局管控:县级规划要将市级规划确定的交通、水利、能源等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按照面积、布局和时序落实在各自的规划中。
(三)强化责任:区县政府要认真履行土地利用调控和管理的责任。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指标,纳入各区县政府公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计划,严格执行。对约束性指标,各区县要严格落实,不得突破;对预期性指标,各区县要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实现。区县规划在市级规划控制指导下,做好用地指标和调控政策上的相互衔接,切实落实市级规划的各项控制指标与空间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土地利用的统筹能力,同时不给临近区域带来不良影响。
各区县规划在省级和市级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管制导则和规则的基础上,拟定土地用途管制细则,逐级落实用途管制制度。
二、对区县耕地保护、基本农田布局进行空间控制与引导
通过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格落实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约束性指标。
#p#分页标题#e#
按照市级规划下达指标,耕地保有量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做到标准统一,条件明确,并落实到图、到地块,做到图数一致,确保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并按照用途管制规则实行动态逐级监控。
三、对区县建设用地布局和自然、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区进行空间控制与引导
县级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规模边界、扩展边界要与市级规划保持一致,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功能分区相衔接。控制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及主要城镇用地规模和范围,科学划定城镇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
县级规划要在市级规划划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用地管制分区,明确管制规则。通过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化张店城区的核心地位,加快五区三县融合。并通过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新增建设用地落实到地块,引导用地整合,提高利用集约度。
对于自然、历史文化遗迹保护,落实核心保护区和控制建设区范围边界,明确空间管制措施并实施严格的动态监测。
第五章加强农用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
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
一、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加强对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建设项目在选址中必须认真贯彻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通过用地效益评价和多方案比较论证选优。确需占用耕地的,尽量占用等级较低的耕地,保护优质耕地,同时按照落实数量、质量相当的原则履行占。
作者:中立达资产评估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版权评估为金融与文化架桥 10部剧版权=近亿元03-26
- 广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赔偿基金开启“广03-08
- 普洱日报数字报01-31
- 市房地产交易大厅已评估事项实现率100%01-16
- 嘉兴专利权质押融资额达11.3亿元 居全省首位01-13
- 房地产估价师考试课程怎样选择?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01-01
相关内容 Related
- 无形资产评估之非专利技术价值评估需要搜集哪11-26
- 非专利技术可以出资吗?有什么要求?11-26
- 康盛股份:拟以资产置换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资04-17
- 我国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评估认证中心成立04-16
- 华丽包装关联方无力偿还占用资金已用苗木资产抵债04-13
- 宝山区单位注销车辆回收过户手续怎么办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