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日期:2017-01-17 / 人气: / 来源:本站

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建设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缓解城市突出问题,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提升城市服务效能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管理的手段朝着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不断转变,社会公众和企业对城市服务的要求也朝着快速、高效、便捷、实时的方向不断提升。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和城市服务效能,已明显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需求,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满足公众服务需求必然要求。 三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因此,建设智慧城市,大力发展智慧产业,是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 四是优化城市资源配置,解决城市各类问题的重要手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工业、交通运输的过度集中产生了种种弊病,也对城市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不良影响。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从而准确、高效、便捷的满足公众的服务需求,是解决城市各类问题的重要手段。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方式与手段。智慧城市可对信息进行实时、准确的采集、传输和分析,可以向公众提供泛在、便捷、高效的服务,可以对城市的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合理的响应与处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中的创新应用。  二、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基本形势 (一)建设进展情况 智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完成规划部署。截至2012年9月,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的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22个,占比46.8%。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杭州、南京、宁波、武汉、厦门等地方已制定形成智慧城市发展的专项规划。智慧城市已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 智慧城市关注重点的差异化特征显著。当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大致可分为社会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四个方面。总体来看,对社会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程度较高,在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22个地方中,优先发展民生、城市管理等社会应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有16个,占比72.7%,其他地方以产业或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关注重点。 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目前我国主要城市的3G网络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光纤入户率快速增长,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全面提高。截至2012年7月,我国3G电话用户数达到1.84亿户,使用4M及以上宽带产品的用户比例达56%,互联网网民达到5.41亿人,普及率超过40%。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飞速提升,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准备不够充分,实践经验明显欠缺,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技术基础无法满足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部分城市在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高,技术应用准备不足、保障条件不配套的情况下,盲目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造成投入产出效益不理想,无法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严重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进度和效果。 第二,城市运营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智慧城市的发展成效取决于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行维护的整个过程。当前,我国城市的建设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规划、轻落实,重建设、轻应用,重速度、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现象,造成城市运行管理效率不高,监督保障力度不够,运营管理模式不清晰、不成熟,不利于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社会应用建设与公众服务需求匹配度不高。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大多从技术角度出发,追求新技术、新理念在应用平台建设上的实现,而不是从公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没有厘清社会应用建设与公众服务需求的本质关系,从而造成城市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提升缓慢。

#p#分页标题#e#

  三、智慧城市评估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服务效率,实现智慧城市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对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评估和研究,有利于引导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推动我国城市信息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一,是科学衡量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的迫切需要。智慧城市的建设体现在感知、互联、开放、融合、协调、集成等诸多方面,但其核心目标是为了提升城市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单一的指标难以全面、准确的衡量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效果,亟需构建一套系统科学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从而科学衡量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成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帮助。 第二,是正确引导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城市人口迅速膨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由此引发出交通拥挤、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公用设施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加强对智慧城市发展情况的评估,有利于引导各级政府优化资源配置,为智慧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从而解决各类城市问题,引导城市走向资源整合、管理集约、服务便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是探寻智慧城市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智慧城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广泛认可的智慧城市建设和评估标准。因此,结合各地智慧城市推进状况,对智慧城市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不同阶段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深刻剖析智慧城市发展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准确把握智慧城市运行的客观规律,,为智慧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提供参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评估体系设计思路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的过程,通过理论研究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完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首先要明确指标范围,选取能够反映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指标,再选择适当样本做试评估,对初步测算结果进行检测和验证,根据验证结果对指标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最终确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当前智慧城市发展阶段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 指标范围:在明确智慧城市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确定智慧城市评估的指标范围,从智慧城市的准备情况、智慧城市的管理能力、智慧城市的服务水平等三个方面考察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 指标选取:选取的特征指标必须能够体现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同一层级下的指标能够综合反映智慧城市某个方面的发展水平,指标具有可操作性,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主要指标数据来源有:城市统计年鉴、城市信息化年鉴、各地制定的相关政策文件与规划、《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政务网站统计数据、相关行业研究报告、城市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等。 指标验证: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初步确定后,应向公众征集意见,并进行专家评审,广泛吸收各方建议。同时,可考虑在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地区各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抽样评估。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的横向对比,发现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对不符合要求的指标进行调整和修正,确定最终的评估指标体系。 五、评估体系框架设计与指标说明 (一)框架设计 建立系统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引导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我们基于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结合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与发展路径,形成了由智慧准备、智慧管理、智慧服务3类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共45个考察点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

表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总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城市智慧度  

智慧准备  

网络环境  

技术准备  

保障条件  

智慧管理  

城市运行管理能力  

建设过程控制  

运营管理模式  

智慧服务  

智慧服务覆盖度  

获取便捷性  

处理效率  

(二)指标说明 根据评估体系的框架设计,主要分为3大类指标: 一是智慧准备类。智慧准备以技术维度要素为主,反映深化智慧城市应用所必须的网络基础与关键支撑技术等方面的储备情况。这里主要选取了网络环境、技术准备、保障条件三个指标。

表2 智慧准备类指标及说明

指标  

考察点  

说明  

网络环境  

固定宽带  

互联网平均速率  

综合反映固定宽带的建设应用水平  

使用4M及以上宽带产品的用户比例  

光纤入户率  

互联网普及率  

移动互联网  

3G网络覆盖率  

综合反映移动互联网的建设发展水平  

WLAN覆盖率  

智能手机拥有率  

移动宽带用户比例  

技术准备  

物联网应用示范   经济运行重点行业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成效,包括工业、农业、流通业等领域  

综合反映城市关键领域的物联网建设应用情况  

面向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成效,包括交通、电力、环保等领域  

面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成效,包括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  

云计算技术应用   云计算应用相关的示范工程建设成效  

反映城市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情况  
是否制定引导云计算应用的政策文件  
对云计算应用的资金支持力度  

保障条件  

政策规划  

是否制定智慧城市相关的发展纲要、专项规划、行动计划等文件  

反映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  

是否制定鼓励城市信息化发展和应用的相关政策文件  

资金人才  

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和融资支持力度  

反映智慧城市相关资金人才的保障能力  

城市信息技术专业人员数量,以及高校、培训机构相关人才的培养培训数量  
二是智慧管理类。智慧管理以管理维度要素为主,反映城市不断提升各项管理工作的绩效水平,以及适宜智慧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营机制建设情况。这里主要选取了城市运行管理能力、建设过程控制、运营管理模式三个指标。

 

#p#分页标题#e#

表3 智慧管理类指标及说明

指标  

考察点  

说明  

城市运行管理能力  

单位面积信息采集、监控设备的数量  

反映城市的综合信息采集能力  

协同办公、资源共享、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监管等业务支撑系统建设与应用成效  

反映政府综合业务的系统支撑能力  

经济监测、诚信监管、投资融资、节能减排等业务支撑系统建设与应用成效  

反映城市经济运行业务的系统支撑能力  

交通、社保、医疗、教育、环保等业务支撑系统建设与应用成效  

反映城市社会事业管理业务的系统支撑能力  

供水、供电、供气、国土资源等业务支撑系统建设与应用成效  

反映城市市政资源管理业务的系统支撑能力  

治安、应急、人防、危险品管理等业务支撑系统建设与应用成效  

反映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业务的系统支撑能力  

汇集城市综合运行管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支持城市管理决策的能力  

综合反映系统的领导决策支持能力  

在行政执法、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提供等过程中使用电子化手段进行监督检查的能力  

反映城市运行管理过程中的电子监察能力  

使用智能终端设备提升日常办公效率、进行城市管理的应用成效  

反映城市运行管理部门的移动办公能力  

建设过程控制  

是否制定指导智慧城市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文件、规范  

反映智慧城市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管理的标准化、规范性  

进度偏差率=(实际完工时间-计划完工时间)/计划完工时间  

反映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进度偏差程度  

预算偏差率=(实际投资-预算金额)/预算金额  

反映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预算偏差程度  

运营管理模式  

运营管理主体是否明确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模式的完善度和成熟度  

运营管理资金的保障情况  

是否制定运行管理相关的制度标准  

三是智慧服务类。智慧服务以服务维度要素为主,反映城市各类优质高效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情况和便捷高效水平。这里主要选取了智慧服务覆盖度、获取便捷性、处理效率三个指标。

表4 智慧服务类指标及说明

指标  

考察点  

说明  

智慧服务覆盖度  

行政服务事项中能实现在线实时办理的比例  

反映在线行政服务的覆盖水平  

城市公共服务事项中能实现在线实时提供的比例  

反映在线公共服务的覆盖水平  

能否通过政府网站向公众实时公开财政资金使用、人事任免、统计数据等重要信息  

反映政府网站重要信息的覆盖水平  

医疗、社保、教育、就业、交通等领域是否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实时的在线咨询投诉  

反映重点领域在线咨询投诉的覆盖水平  

获取便捷性  

政府网站和相关公共服务网站建设水平  

反映城市服务获取的便捷程度  

政务移动应用和公共服务移动应用的建设水平  

能否分析用户需求,主动推送相关信息和服务  

能否围绕用户服务需求,将相关服务事项和信息资源进行关联,向用户展示提供  

处理效率   审批大厅服务事项的平均办理时间  

综合反映城市的办事效率  

业务咨询的平均答复时间  

投诉问题的平均处理答复时间  

在线服务系统的响应速度  

作者:中立达资产评估


现在致电 0531-888885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