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5年造价工程师 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 土木
日期:2018-01-11 / 人气: / 来源:本站
文档分类:暂未分类 - 备考2015年造价工程师 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 土木建筑工程 章节知识点总结与讲解 个人学习笔记 重点彩色标示.pdf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
下载前请先预览,预览内容跟原文是一样的,在线预览图片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0/100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进度条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继续阅读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系统无法检测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议您在线安装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线安装
更多>>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备考2015年造价工程师 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 土木建筑工程 章节知识点总结与讲解 个人学习笔记 重点彩色标示.pdf
文档介绍:
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
 
 
 
 
 讲义
 
 
 
 
 
 
 
 铜仁同致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目录
 
第一章工程地质(10) ................................................................................................................................. 1 
 第一节岩体的特征................................................................................................................................. 1 
 第二节地下水的特征与类型................................................................................................................. 6 
 第三节常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7 
 第四节工程地质对建设工程的影响................................................................................................... 10 
第二章工程构造(20) ................................................................................................................................. 12 
 第一节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分类、组成及构造............................................................................... 12 
 一、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分类及应用....................................................................................... 12 
 二、民用建筑构造........................................................................................................................... 13 
 三、工业建筑构造........................................................................................................................... 22 
 第二节道路、桥梁、涵洞工程的分类、组成及构造(6 分) .................................................... 24 
 一、道路分类及组成....................................................................................................................... 24 
 二、桥梁工程................................................................................................................................... 27 
 三、涵洞........................................................................................................................................... 30 
 第三节地下工程的分类、组成及构造............................................................................................... 31 
 一、地下工程的分类....................................................................................................................... 31 
 二、主要地下工程组成及构造....................................................................................................... 31 
第三章工程材料(16) ............................................................................................................................... 33 
 第一节建筑钢材(3) ........................................................................................................................... 33 
 第二节材................................................................................................................................................. 35 
 第三节气硬性胶凝材料(13) ............................................................................................................. 36 
 第四节水泥.............................................................................................
1
#p#分页标题#e#文档分类:暂未分类 - 备考2015年造价工程师 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 土木建筑工程 章节知识点总结与讲解 个人学习笔记 重点彩色标示.pdf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
下载前请先预览,预览内容跟原文是一样的,在线预览图片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0/100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进度条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继续阅读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系统无法检测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议您在线安装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线安装
更多>>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备考2015年造价工程师 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 土木建筑工程 章节知识点总结与讲解 个人学习笔记 重点彩色标示.pdf
文档介绍:
................................................ 37 
 第五节混凝土(5) ............................................................................................................................... 39 
 第六节砌筑材料(2 分) ...................................................................................................................... 43 
 第七节装饰材料(2 分) ...................................................................................................................... 45 
 第八节防水材料..................................................................................................................................... 47 
 第九节功能材料..................................................................................................................................... 48 
第四章工程施工技术(25-27) ................................................................................................................... 49 
 第一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13) ....................................................................................................... 49 
 一、土石方工程施工技术(4 分) ................................................................................................ 49 
 二、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 51 
 三、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技术................................................................................................... 53 
 四、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技术................................................................................................... 65 
 五、建筑工程防水工程施工技术................................................................................................... 66 
 第二节道路、桥梁与涵洞工程施工技术(8) ................................................................................. 69 
 一、道路工程施工技术(4 分) .................................................................................................... 69 
 二、桥梁工程施工技术(3 分) .................................................................................................... 71 
 三、涵洞工程施工技术(1 分) .................................................................................................... 73 
 第三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6) ......................................................................................................... 75 
 一、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技术....................................................................................................... 75 
 二、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76 
 三、隧道工程施工技术................................................................................................................... 78
第五章工程计量(25-30) ......................................................................................................................... 82 
 第一节工程计量概述(5) .................................................................................................................. 82 
 第二节建筑面积计算(5 分) ............
<12
#p#分页标题#e#
文档介绍:
..................................................................................................... 85 
 第三节建筑工程工程量计算(18 分) .............................................................................................. 89 
 一、土石方工程(0101) ............................................................................................................... 89 
 二、地基处理与边坡支护工程(0102) ..................................................................................... 92 
 四、砌筑工程(0104) ................................................................................................................... 94 
 五、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0105) ..................................................................................... 100 
 六、金属结构工程(0106) ......................................................................................................... 108 
 七、木结构(0107) ..................................................................................................................... 109 
 八、门窗工程(0108) ................................................................................................................. 109 
 九、屋面及防水工程(0109) ...................................................................................................... 111 
 十、防腐,隔热,保温工程(0110) ......................................................................................... 113 
 十一、楼地面装饰工程(0111) ................................................................................................. 113 
 十二、墙、柱面工程(0112) ..................................................................................................... 115 
 十四、油漆,涂料,裱糊工程(0114) ................................................................................... 117 
 十五、其他工程(0115) ............................................................................................................. 118 
 十六、拆除工程(0116) ............................................................................................................. 118 
 十七、措施项目(0117) ............................................................................................................. 119
第一章工程地质(10) 
 第一节岩体的特征(3) 
 岩体是由一种岩石或多种岩石甚至可以是不同成因岩石的组合体。
 工程岩体有地基岩体、边坡岩体和地下洞室围岩三类。工程岩体的稳定性直接影响部分工程甚至
整个工程的安全与稳定。
 一、岩体的结构
 (一)岩体的构成
 1、岩石
 (1)岩石的主要矿物
 1)颜色。是矿物最明显、最直观的物理性质。根据成因分自色和他色。自色是矿物本身固有的成
分、结构所决定的颜色。他色是某些透明矿物混有不同杂质或其他原因引起的。
 2)光泽。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及玻璃光泽等四个等级。
 3)硬度。
 矿物硬度表
 硬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 矿物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2)岩石成因类型及其特征
 形成深度大于 5km,致密坚硬,孔隙率小,透水性弱,抗水性强,是理想的建筑基础
 深成岩
 (花岗岩、正长岩、闪长岩、辉长岩) 
 侵入岩
 岩浆岩形成深度小于 5km,颗粒细小,岩石强度高,岩性不均一,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浅成岩
 (火成岩) 风化蚀变严重,透水性增大(花岗斑岩、闪长玢岩、辉绿岩、脉岩)(13) 
 产状不规则,厚度变化大,岩性很不均一,比侵入岩强度低,透水性强,抗风能力差
 喷出岩
 (流纹岩、粗面岩、安山岩、玄武岩、火山碎屑岩)。
 经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层状岩石。
沉积岩(13) 碎屑岩(如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如泥岩、页岩)、
 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如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是地壳中原有的岩浆岩或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造成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变,使原来岩石的
 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一系列变化所形成的新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等(10)。
 变质岩
 变质岩的构造:板状构造、千
3
#p#分页标题#e#
文档介绍:
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大理石属于块状构造。
 变质岩的结构:变余结构、变晶结构、碎裂结构。
 
 2.土
 (1)土的组成。土是由颗粒(固相)、水溶液(液相)和气(气相)所组成的三相体系。
 (2)土的结构和构造
 是碎石(卵石)、砾石类土和砂土等无黏性土的基本结构形式,其对土的工程
 单粒结构(散粒结构) 
 性质影响主要在于其松密程度。
 集合体结构(团聚结构或絮凝结构) 为黏性土所特有。
 ◇土的构造,是决定勘探、取样或原位测试布置方案和数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整个土体构成上的不均匀性包括:层理、夹层、透镜体、结核、组成颗粒大小悬殊及裂隙特征与发育程度等。
 (3)土的分类
 ①根据有机含量分类。根据土中有机质含量,分为无机土、有机质土、泥炭质土和泥炭。
 ②根据颗粒级配和塑性指数分类
 碎石土是粒径大于 2mm 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 50%的土。
 砂土是粒径大于 2mm 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 50%,且粒径大于 0.075mm 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 50%的土。
 粉土是粒径大于 0.075 的颗粒不超过全重 50%,且塑性指数≦10 的土。
 黏性土是塑性指数>10 的土。分为粉质黏土和黏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第 1 共 120 页
③、根据地质成因分类。土可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击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
 ④、根据颗粒大小及含量分类。土可分为巨粒土、粗粒土、细粒土等。
 3.结构面
 结构面发育程度等级分类表
 等级特征
 不发育 1~2 组规则节理,一般延伸长度<3m,多闭合、无填充。
 较发育 2~3 组规则节理,延伸长度<10m,多闭合、无充填或有方解石等细脉,少量有岩粉或碎屑充填。
 发育一般规则节理多于 3 组,或有较多不规则裂隙,延伸长度不均匀,多数超过 10m,风化者多张开、夹泥。
 很发育规则节理多于 3 组,并有很多不规则裂隙,杂乱无章,裂隙多张开,夹泥,并有延伸较长的大裂隙。
 层面、节理、裂隙、裂缝、断层等结构面的空间位置定义为结构面的产状。结构面的产状由走向、
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表示。并且,层面的产状还代表所在岩层的产状,即表示所在岩层的空间位置。
 一般从方位、间距、延续性、粗糙度、结构面侧壁强度,张开度、充填物、流、节理组数、块体
大小等描述结构面的特征。其中节理组数的多少决定了块体大小及岩体的结构类型。
 4.地质构造
 水平构造是未经构造变动的沉积岩层。
 是原来水平的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后,产状发生变动形成岩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这种产状变动
 单斜构造
 往往是褶曲的一翼、断层的一盘或者是局部地层不均匀的上升或下降所引起。
 ◇是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13),
 它是岩层产生的塑性变形。褶皱是在水平挤压力、垂直力或力偶作用下形成的。褶皱在层状岩层中最明
 显,在块状岩体中则很难见到。
 ◇工程在褶曲的翼部遇到的基本上是单斜构造,倾斜岩层对建筑物的地基,一般没有特殊不良的影响。
 褶皱构造◆对于以下两种情况,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①深路堑和高边坡,路线垂直岩层走向或路线与岩层走向平行但岩层倾向与边坡倾向相反时,对路基边坡的
 稳定性是有利的。不利的情况是路线走向与岩层的走向平行,边坡与岩层的倾向一致,最不利的情况是路线与
 岩层走向平行,岩层倾向于路基边坡一致,而边坡的倾角大于岩层的倾角。
 ②隧道工程,褶皱构造的轴部容易遇到工程地质问题。一般选线从褶曲的翼部通过是比较有利的(11)。
 断裂构造是构成地壳的岩体受力作用发生变形。使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断裂。
 ◆是存在于岩体中的裂缝,是岩体受力断裂后两侧岩块没有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
 裂隙
 ◆一般用裂隙率表示,裂隙率越大,表示岩石中的裂隙越发育。
 ◇是岩体受力作用断裂后,两侧岩块沿断裂面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①断层要素:断层面和破碎带、断层线、断盘及断距。
 断裂构造
 ②断层基本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
 断层正断层是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受拉)。
 逆断层是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受压)(10)。
 平推断层是两盘沿断层面发生相对水平位移的断层。
 ◇断层线的方向常和岩层走向或褶皱的方向近一致,和压应力作用方向垂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第 2 共 120 页
裂隙发育程度分级表
 发育程
 基本特征附注
 度等级
 裂隙裂隙 1~2 组,规则,构造型,间距在 1m 以上,多为密闭裂隙。对基础工程无影响,在不含水且无其
 不发育岩体被切割成巨块状他不良因素时,对岩体稳定性影响不大
 裂隙裂隙 2~3 组,呈 X 型,较规则,以构造型为主,多数间距>0. 对基础工程影响不大,对其他工程可
 较发育 4m,多为密闭裂隙,少有填充物。岩体被切割成大块状能产生相当影响
 裂隙裂隙 3 组以上,不规则,以构造型或风化型为主,多数间距<
 对工程建筑物可能产生很大影响
 发育 4m,大部分为张开裂隙,部分有填充物.岩体被切割成小块状
 裂隙裂隙 3 组以上,杂乱,以风化型和构造型为主,多数间距<0.2m,
 对工程建筑物产生严重影响
 很发育以张开裂隙为主,一般均有填充物。岩体被切割成碎石状
 注:裂隙宽度:密闭裂隙<1mm;微张裂隙为 1~3mm;张开裂隙为 3~5mm;宽张裂隙>5mm。
 根据裂隙的成因。将其分为构造裂隙和非构造裂隙两类。
 构造裂隙在构造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性
 ◇裂隙分布零乱,没有规律性。
 ◇岩体中的裂隙,在工程上除有利于开挖外,对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均有不利的影响。
 非构造裂隙◇当裂隙主要发育方向与路线走向平行,倾向与边坡一致时,不论岩体的产状如何,路堑边坡都
 容易发生崩塌等不稳定现象。
 ◇在路基施工中,如果岩体存在裂隙,还会影响爆破作业的效果。
 
 (二)岩体结构特征
 1.结构体特征
 基本形态包括:柱体、块体、板体、楔行、菱形和锥型。
 平缓产状的层状岩体中,常将岩体切割成方块体、三角形柱体等。在陡立的岩层地区,往往形成
块体、锥形体和各种柱体。
 2.岩体结构类型
 ◇具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性质,往往是较理想的各类工程建筑地基、边坡岩体及地下工程围岩。
 整体块状结构
 ◇变形特征接近于各向同性的均质强性体,变形模量、承载能力、抗滑能力、抗风化能力较强。
 ◆作为工程建筑地基时,其变形模量和承载能力一般均满足要求。但当结构面结合力不强,有时
 又有层间错动面或软弱夹层存在,则其强度和变形特性均具有各向异性特点,一般沿层面方向的抗
 层状结构
 剪强度明显比垂直层面方向的更低(11),特别是当有软弱结构面存在时,更为明显。
 ◆作为边坡岩
4
#p#分页标题#e#
文档介绍:
体时,一般来说,当结构面倾向坡外时要比倾向坡里时的工程地质性质差得多。
 ◇层状岩体常有平行层面的软弱结构面发育,结构体块度不大,岩体完整性破坏较大。
 碎裂结构◇镶嵌结构岩体为硬质岩石,具有较高的变形模量和承载能力,工程地质性能尚好。
 ◇层状碎裂结构和碎裂结构岩体变形模量、承载能力均不高,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散体结构属于碎石土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第 3 共 120 页
二、岩体的力学特性
 岩体的变形通常包括结构面变形和结构体变形。
 设计人员所关心的主要是岩体的变形特性,岩体变形参数是由变形模量或弹性模量来反映的。
 岩体的强度既不等于岩块岩石的强度,也不等于结构面的强度,而是二者共同影响表现出来的强度。但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用岩石或结构面的强度来代替。如当岩体中结构面不发育,呈完整结构时,可以岩石的
强度代替岩体强度;如果岩体沿某一结构面产生整体滑动时,则岩体强度完全受结构面强度控制(11)。
 三、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一)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
 1.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1)岩石的主要物理性质
 ◇岩石固体(不包括孔隙)部分单位体积的重量。
 比重
 ◇比重决定于组成岩石的矿物的比重及其在岩石中的相对含量。
 重量◆岩石试件的总重量(包括孔隙中的水重)与其总体积(包括孔隙体积)之比。
 重度
 ◆在相同条件下的同一种岩石,重度大就说明岩石的结构致密、孔隙性小,岩石的强度和稳定
 (容重) 
 性也较高。
 用孔隙度表示。未受风化或构造作用的侵入岩和某些变质岩,其孔隙度一般是很小的,而砾岩、砂岩等一些沉积岩
孔隙性
 类的岩石,则经常具有较大的孔隙度。
 用吸水率表示。岩石的吸水率与岩石孔隙度的大小、孔隙张开程度等因素有关。
吸水性
 岩石的吸水率大,岩石强度和稳定性受水作用的影响也就显著。
 ◇用软化系数作为岩石软化性的指标,在数值上等于岩石饱和状态下的极限抗压强度与风干状态下极限抗压
 强度的比。其值越小,表示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受水作用的影响越大。
软化性
 ◇未受风化作用的岩浆岩和某些变质岩,软化系数大都接近于 1,是弱软化的岩石,其抗水、抗风化和抗冻
 性强。软化系数<0.75 的岩石(11),是软化性较强的岩石,工程性质比较差。
 一般用岩石在抗冻试验前后抗压强度的降低率表示。
抗冻性
 抗压强度降低率<25%的岩石,认为是抗冻的;>25%的岩石,认为是非抗冻的。
 
 (2)岩石主要力学性质
 ◇在弹性变形范围内用弹性模量和泊桑比两个指标表示。
 变形◇相同受力条件下,岩石的弹性模量越大,变形越小。即弹性模量越大,岩石抵抗变形的能力越强。
 ◇泊桑比是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泊桑比越大,表示岩石受力作用后的横向变形越大。
 抗压胶结不良的砾岩和软弱页岩<20MPa,坚硬岩浆岩>250MPa。指岩石受压破坏时的极限应力。
 抗拉岩层受到挤压形成褶皱时,常在弯曲变形较大的部位受拉破坏,产生张性裂隙。
 强度抗剪是沿岩石裂隙或软弱面等发生剪切滑动时的指标,其强度远远低于抗剪断强度。
 ◇抗剪强度约为抗压强度的 10%~40%,抗拉强度仅是抗压强度的 2%~16%(09)。
 ◇岩石的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是评价岩石(岩体)稳定性的主要指标。
 2.岩石的分级
 由松软至坚实共分为 16 级。前四级是土。
 (二)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1.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1)土的主要性能参数
 含水量
 ◇是土中被水充满的孔隙体积与孔隙总体积之比,饱和度 Sr 越大,表明土孔隙中充水愈多。
 饱和度
 ◇Sr<50%是稍湿状态,Sr 在 50%~80%之间是很湿状态,Sr>80%是饱水状态。
 ◎是土中孔隙体积与土粒体积之比,反映天然土层的密实程度, 
 孔隙比
 ◎一般孔隙比小于 0.6 的是密实的低压缩性土,大于 1.0 的土是疏松的高压缩性土。
 黏性土的界限含水量,有缩限、塑限和液限。
 土的塑性指数
 塑性指数=液限-塑限。塑性指数愈大,可塑性就愈强。
 和液性指数
 液限指数=(黏性土的天然含水量-塑限)/塑性指数。液限指数愈大,土质愈软。
 孔隙率土的孔的体积与土的体积之比。
 (2)土的力学性质
 土的力学性质主要是压缩性和抗剪强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第 4 共 120 页
2.特殊土的工程性质
 软土
 具有高含水量、高孔隙性、低渗透性、高压缩性、低抗剪强度、较显著的触变性和蠕变性等特性。
(淤泥及淤泥质土) 
 在天然含水量时一般呈坚硬或硬塑状态,具有较高的强度和低的或中等偏低的压缩性,但遇水
 浸湿后,强度迅速降低,有的即使在其自重作用下也会发生剧烈的沉陷(09)。湿陷性黄土受水浸
 湿陷性黄土
 湿后,在其自重压力下发生湿陷的,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而在其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共同作用
 下才发生湿陷的,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液限大于 50%。天然含水量高(一般为 40%~60%,最高达 90%)、密度小(天然孔隙比一般为
 1.4~1.7,最高为 2.0)、塑性高(塑限一般为 40%~60%,最高达 90%,塑性指数一般为 20~
 红黏土
 50),通常呈现较高的强度和较低的压缩性,不具有湿陷性。由于塑性很高,所以尽管天然含水量
 高,一般仍处于坚硬或硬可塑状态,甚至饱水的红黏土也是坚硬状态的。
 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且胀缩变形往复可逆。在天然条件下一般处于硬塑或坚硬状
 膨胀土态,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易被误认为是工程性能较好的土。当膨胀土的含水量剧烈增大或土
 的原状结构被扰动时,土体强度会骤然降低,压缩性增高。
 ◎由碎石、砂土、粉土或黏性土等一种或几种材料组成的填土。
 ◎如堆填时间超过 10 年的黏性土、超过 5 年的粉土、超过 2 年的砂土,均具有一定
 素填土
 的密实度和强度,可以作为一般建筑物的天然地基。
 ◎素填土地基具有不均匀性,防止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是填土地基的关键。
 填土以生活垃圾和腐蚀性及易变性工业废料为主要成分的杂填土,一般不宜作为建筑物
 杂填土地基(12)。主要以建筑垃圾或一般工业废料组成的杂填土,采用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
 后可作为一般建筑物地基。
 ◎是由水力冲填泥砂形成的沉积土。
 冲填土
 ◎含水量大,透水性较弱,排水固结差,呈软塑或流塑状态,强度低、压缩性高。
 (三)结构面的工程地质性质
 Ⅰ级控制工程建设地区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工程岩体稳定性。
 Ⅳ级控制岩体的结构、完整性和物理力学性质。
 Ⅴ级控制岩块的力学性质。
 Ⅱ、Ⅲ级是对工程岩体力学和对岩体破坏方式有控制意义的边界条件。它们的组合直接威胁工程安全稳定性。
 (四)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1.地震震源
 震源是深部岩石破裂产生地壳震动的发源地。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震中
5
#p#分页标题#e#
文档介绍:
区受破坏最大,
距震中越远破坏程度越小。地震波通过地球内部介质传播的称体波,体波分纵波和横波。纵波的质点振动方
向与震波传播方向一致,周期短、振幅小、传播速度快;横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与震波传播方向垂直,周期
长、振幅大、传播速度较慢。体波经过反射、折射而沿地面附近传播的波称为面波,面波的传播速度最慢。
 2.地震震级
 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中国科学院将地震震级分为五级:微震、轻震、强震、烈震
和大灾震。目前国际通用为 4 级地震。
 3.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破坏的程度。地震烈度不仅与震级有关,还和震
源深度、距震中距离以及地震波通过介质条件(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地下水埋深)等多种因素有关。
 基本烈度代表一个地区的最大地震烈度(09、12)。
 建筑场地烈度是建筑场地内因地质条件、地貌地形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而引起的相对基本烈度有所降
 (小区域烈度) 低或提高的烈度。一般降低或提高半度至一度。
 ◎是抗震设计所采用的烈度,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永久性、抗震性以及工程的经济性等条
 件对基本烈度的调整。
 设计烈度
 ◎设计烈度一般可采用国家批准的基本烈度(11),但遇不良地质条件或特殊重要的建筑物,经
 主管部门批准,可对基本烈度加以调整作为设计烈度。
 4.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震级越高、震源越浅、距震中越近,地震烈度就越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09),但震中周
围地区的破坏程度,随距震中距离的加大而逐渐减小,形成多个不同的地震烈度区(1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第 5 共 120 页
第二节地下水的特征与类型(1) 
 一、地下水的类型
 处于地表面以下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岩土层中,包括土壤水、沼泽水、上层滞水以及岩层
 包气带水
 风化壳(黏土裂隙)中季节性存在的水。受大气降水的影响。对工程意义不大。
 ◇自由表面承受大气压力,受气候条件影响、季节性变化明显。
 埋藏
 潜水◇主要分部在地表各种岩土里、第四纪松散岩层中,坚硬的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的裂
 条件
 隙及洞穴中。
 也称为自流水,是地表以下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13)。不受气候影响。
 承压水
 分向斜构造盆地和单倾斜构造自流斜地。
 是指埋藏在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
 含水层裂隙水
 根据基岩裂隙成因,将裂隙水分为风化裂隙水、成岩裂隙水、构造裂隙水。
 的空隙
 岩溶水根据埋藏条件,将岩溶水分为岩溶上层滞水、岩溶潜水及岩溶承压水。
 性质
 孔隙水
 二、地下水的特征
 (一)包气带水的特征
 (二)潜水的特征
 (三)承压水的特征
 (四)裂隙水的特征
 风化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有明显季节性循环交替,常以泉水的形式排泄于河流中; 
 成岩裂隙水多呈层状,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连通; 
 构造裂隙水、层状构造裂隙水可以是潜水,也可以是承压水;脉状构造裂隙水多赋存于张开裂隙
中,由于裂隙分布不连续,所以形成的裂隙各有自己独立的系统、补给源及排泄条件,水位不一致,
有一定压力,压力分布不均,水量少,水位、水量变化大。但是,不论是层状构造裂隙水还是脉状构
造裂隙水,其渗透性常显示各向异性。
 (五)岩溶水的特征
 在岩溶地区进行工程建设,特别是地下工程,必须弄清岩溶的发育与分布规律,因为岩溶的发育
可能使工程地质条件恶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第 6 共 120 页
第三节常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处理方法(5) 
 
 一、特殊地基
 
 ①对不满足承载力要求的松散土层,如砂和砂砾石地层等,可挖除,也可采用固结灌浆、预制桩或
 灌注桩、地下连续墙或沉井等加固; 
 松散、②对不满足抗渗要求的,可灌水泥浆或水泥黏土浆,或地下连续墙防渗(10); 
 软弱土层③对于影响边坡稳定的,可喷射混凝土或用土钉支护。
 ④对不满足承载力的软弱土层,如淤泥及淤泥质土,浅层的挖除,深层的可以采用振冲等方法用砂、
 砂砾、碎石或块石等置换(13)。
 ◇风化一般在地基表层,可以挖除。
 ◇破碎岩层有的较浅,可以挖除;有的埋藏较深,如断层破碎带,可以用水泥浆灌浆加固或防渗。
 风化、
 ◇风化、破碎处于边坡影响稳定的,可根据情况采用喷混凝土或挂网喷混凝土罩面,必要时配合注浆
 破碎岩层
 和锚杆加固,甚至采用砌体、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格构方式的结构护坡。
 ◎对于裂隙发育影响地基承载力和抗渗要求的,可以用水泥浆灌浆加固或防渗。
 ◎对于充填胶结差,影响承载力或抗渗要求的断层,浅埋的尽可能清除回填,深埋的注水泥浆处理; 
 ◎浅埋的泥化夹层尽可能清除回填,深埋的一般不影响承载能力。对于不便清除回填的,可采用锚杆、
 断层、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等进行抗滑处理。
 泥化软弱夹层◎在滑坡体上方修筑截水设施,在滑坡体下方筑好排水设施。在滑坡体上方修筑截水设施,在滑坡体
 下方筑好排水设施;经论证上部刷方减重,未经论证不要轻易扰动滑坡体。可考虑在滑坡体坡脚采用挡
 土墙、抗滑桩等支挡措施(13),也可采用固结灌浆等措施改善滑动面和滑坡体的抗滑性能。
 ◎可挖除洞内软弱充填物后回填石料或混凝土。
 岩溶与
 ◎不方便挖填的,可采用长梁式、桁架式基础或大平板等方案跨越洞顶,也可对岩溶进行裂隙钻孔注
 土洞
 浆,对土洞进行顶板打孔充砂、砂砾,或做桩基处理。
 二、地下水
 地下水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是对岩体的软化、侵蚀和静水压力、动水压力作用及其渗透破坏等。
 地下水使土体尤其是非黏性土软化,降低强度、刚度和承载能力。有侵蚀性的地下水。使
地下水对土体和岩体的软化
 结构面的抗剪强度降低,造成岩体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下降。
地下水位下降引起软土地基沉降
 按其严重程度可分下列三种:轻微流砂;中等流砂;严重流砂。
 如果地下水渗流产生的动水压力小于土颗粒的有效重度,即渗流水力坡度小于临界水力坡
动水压力产生流砂和潜蚀度,虽然不会发生流砂现象,但是土中细小颗粒仍有可能穿过粗颗粒之间的孔隙被渗流携带
 而走。在土层中形成管状空洞,使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压缩性增加,这种现象称之为
 机械潜蚀。
地下水的浮托作用当建筑物基础底面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地下水对基础底面产生静水压力,即产生浮托力。
承压水对基坑的作用当深基坑下部有承压含水层时,必须分析承压水头是否会冲毁基坑底部的黏性土层。
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的腐蚀
 
 三、边坡稳定
 (一)影响边坡稳定因素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内在因素(组成边坡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岩体结构、地应力等)
 与外在因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地震、风化作用、人工挖掘、爆破以及工程荷载等)两个方
 面。主要包括:地貌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岩体结构和
67>
,作者:中立达资产评估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七十二次04-10
 - 长宁区二手车收购交易市场「颖荣二手回收公司04-03
 - 版权评估为金融与文化架桥 10部剧版权=近亿元03-26
 - 广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赔偿基金开启“广03-08
 - 普洱日报数字报01-31
 - 市房地产交易大厅已评估事项实现率100%01-16
 
相关内容 Related
- 无形资产评估之非专利技术价值评估需要搜集哪11-26
 - 非专利技术可以出资吗?有什么要求?11-26
 - 康盛股份:拟以资产置换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资04-17
 - 我国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评估认证中心成立04-16
 - 山东同大海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意向书04-15
 - 山东高速路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恢复上市公告书0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