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连云港市委关于制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
日期:2016-08-12 / 人气: / 来源:本站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日中国共产党连云港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江苏网12月14日讯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加快后发先至,推进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上述奋斗目标来制定。
中国共产党连云港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和连云港面临的新形势,深入研究了我市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引领,推动“十三五”发展迈上新台阶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认真总结“十二五”发展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我市“十三五”规划,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十二五”时期连云港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连云港抢抓重大机遇,实现快速发展的五年。面对复杂经济形势和繁重发展压力,在省委坚强领导下,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用好“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深入推进沿海开发,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全面加强社会建设,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以县为单位总体达到省定2003版全面小康标准。
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翻番,形成装备制造、石化和冶金三大千亿级产业。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新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全国领先。国家级开发区建成千亿园区,在同类园区中不断进位。获批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国家级高新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出口跃居全省首位。
对外开放取得丰硕成果。被国家定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节点城市、中哈物流中转基地和上合组织出海基地,成为全省“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和先导区,中哈物流基地一期建成,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加快建设,开通“连新亚”、“连新欧”国际班列。对外经贸合作快速发展,利用外资累计超4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翻番。举办连博会、中日韩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论坛和国际执法安全合作论坛等交流活动,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
发展基础条件更加坚实。建成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和30万吨级矿石码头等标志性项目,赣榆、徐圩和灌河港区开港运营,港口迈入国际深水大港行列。建成疏港高速、临海高等级公路、海滨大道等道路和快速公交系统,青连、连盐、连淮扬镇铁路开工建设,陇海客运专线徐连段和新机场项目扎实推进。全面拉开城市框架,调整赣榆、海州行政区划,建成区面积达204平方公里,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面积达到230平方公里,承载力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3%、12.8%,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民生“六大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保体系全面覆盖。城市饮用水源问题得到改善,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和棚户区改造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发展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法治建设满意度与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入选“全国十大幸福城市”。
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加快推进,公布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六大国有企业集团组建运营。“三互、三个一”口岸大通关体制改革实现船舶进出港数据“一单五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取得积极成果。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党的制度化建设全面推进。
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成效。作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统战工作等取得新进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雷锋车”组、开山岛“夫妻哨”、“最美基层干部”姜霜菊成为全国先进典型。
经过“十二五”的实践,我们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抓住用好重大机遇是引领发展跨越的强大动力。面对“一带一路”等宝贵机遇,必须乘势而上,全力以赴,奋力争先,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争取政策支持、推进项目落实、引领发展跨越。
#p#分页标题#e#发挥港口龙头作用是增创发展优势的关键所在。港口是立市之本。必须整合资源建好用好港口,加强海陆、东西双向拓展和开放,构建海陆枢纽,更好发挥港口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做大做强产业经济是必须长抓不懈的重中之重。产业强才能经济强。我市适宜布大产业、上大项目、建大基地,必须突出产业经济这个重中之重,增强定力、接续奋斗、久久为功。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是必须始终把握的重要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才能真正让群众满意。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民、富民优先、造福于民,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自强不息苦干实干是实现后发先至的根本保证。实现“后发先至”的目标要求,必须充分激发创新创业创优的强大内生动力,苦干实干、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团结拼搏。
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经济总量不大,县域经济薄弱,综合竞争力不强,全面小康建设区域不平衡;工业经济发展不快、项目支撑不足,重大临港产业尚未突破,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人才、研发、金融等创新要素比较缺乏;集装箱干线港地位尚未确立,港口带动力不强;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城市建设集聚度不高,海滨特色不够鲜明;社会事业布局不够均衡,发展不够充分;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领导干部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投资发展软环境等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都需要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连云港发展面临的形势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我省正围绕“两个率先”光荣使命,以“五个迈上新台阶”为重点任务,着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这些都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同时,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外需回落,大宗商品贸易缩减,国内重化工和冶金等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给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展望“十三五”,国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江苏沿海开发”、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长三角一体化和东陇海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和省发展战略相叠加,进一步强化了机遇效应;我市进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期,经济规模达到一定量级,港口、园区等支撑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高铁枢纽等建设带来发展新机遇,将处于大投入、大建设时期,具备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条件。与此同时,周边区域和同类城市的发展条件同步优化,对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地区间发展竞争不断升级和加剧;作为后发地区,担负着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的双重任务,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挑战,必须充分估计、有力应对。
总之,“十三五”时期,我们将处于机遇叠加期、攻坚突破期、加快发展期和社会转型期,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抓住用好难得机遇,有效应对风险挑战,不断赢得发展优势。
(三)“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用好“一带一路”等多重叠加机遇,实施“五大战略”,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
(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和城市发展定位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城市发展定位是: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具体目标要求是: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总产值实现翻番。以徐圩为重点的临港工业实现突破,建成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基本建成国家石化产业基地、精品钢基地,开发区建成五大产业园区,高新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建设高铁、空港和海港等三大商圈。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海滨城市特色彰显,城镇化率达到68%。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
#p#分页标题#e#———“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成中哈物流中转基地,上合组织出海基地的体系布局基本形成,国际物流、内外贸易、产业合作、商贸服务和人文交流等功能全面增强。港口30万吨级航道等重大工程全面完成,建成集装箱干线港和“一带一路”重要出海口、枢纽港。铁路网基本建成,进入“高铁时代”。成为“一带一路”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对外合作达到新的水平,全方位开放格局更加完善,“核心区”、“先导区”作用有力发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节点城市影响力不断扩大。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富民增收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创业致富蔚为风气。形成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均衡化。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健康港城,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省定标准。市民居住品质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建成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公共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持续提升。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加强环境保护,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资源消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均达到国家控制要求。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机制和制度体系。保护山海资源,提升山体景观特色,打造滨海、滨水生态廊道,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吸引力明显提升。
———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取得新的成果,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在全社会凝聚起强大正能量。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健康等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对外文化交流持续扩大。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重大进展,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体制机制。市场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法治连云港建设扎实推进,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五)“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本理念和重大战略
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必须遵循中央提出的“六个坚持”原则,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省委提出的“七大战略”。具体结合市情实际,确立我市发展战略。
以港兴市战略。始终突出开放发展取向,抓住用好“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大力发挥港口、口岸优势促进开放发展,推进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新体制。强化港口龙头地位,完善港口功能,打造便捷口岸,壮大港口经济,显著增强港口竞争力。强化港口对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深化港城互动、港产联动,更好服务临港产业和海滨城市发展。
产业强市战略。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将加快新型工业化作为战略性任务,持续聚焦、持久发力。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工业带状化发展,服务业商圈化发展,农业园区化发展。着力突破重大临港工业,不断壮大海洋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运用先进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狠抓技术、质量、品牌和标准建设,增创产业优势,以“产业强”支撑“经济强”。
城乡协调发展战略。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彰显海滨城市特色,增强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完善城镇体系,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推动人口有序转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强化市、县区发展的统筹和互动,实现区域协调融合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共享发展,增加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发展与改善民生相协调。
#p#分页标题#e#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全面创新,推动改革与创新互促并进。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高新区的创新发展功能,转换发展动力,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与发展模式。大力发挥科教与人才的支撑作用,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激发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建设创新型城市。
绿色发展战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之间关系,推动绿色发展、绿色惠民,着力推进生产、生活、消费方式绿色化。保护海洋、森林、湿地等良好生态本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彰显生态环境魅力,建设美丽港城。坚持可持续发展,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承载力,构建绿色增长模式、绿色产业结构、绿色城市形态、绿色生活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增创开放发展新优势
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按照国家和省对我市的定位与要求,充分发挥国际深水大港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全面增创开放发展新优势。
(一)打造区域性国际枢纽港
围绕“整合联动、提质增效”,全面增强港口综合能力,打造干支线密集、航班集中、具备大批专业化泊位和完善集疏运体系的区域性国际枢纽港,不断提高港口服务水平。
增强港口综合能力。加快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增强港口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建成30万吨级航道二期、连云港LNG接收站、徐圩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工程,实现赣榆港区15万吨级航道、灌河港区5万吨级航道建成通航。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30个,新增通过能力1.2亿吨。推进内河码头建设,强化功能布局与海河联运,打造一批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港口作业区。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G204、S242、S245、S236等国省干线公路及徐新、连淮、连宿等疏港公路主干线建设。建成青连、连盐、连淮扬镇铁路和陇海客运专线徐连段,开展沿海高铁、连临铁路前期工作,构建沿海沿陆桥高铁路网。铁路支线进入各大港区。加快推进灌河航道整治及等级提升工程,打通连云港至宿迁、徐州、豫东等内河航道,形成西连京杭大运河、南接长江的内河干线航道网。建成使用连云港新机场,实现一类口岸开放,打造国际空港,推动陆桥沿线国家共同筹建“新丝绸之路国际航空公司”。建成徐圩港区液体散货公共管廊等工程、连云港区至上合物流园带式输送机系统工程。全面构建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五位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市域对外交通和港口集疏运能力。
推进口岸通关便利化。发挥启运港退税政策的带动作用,深化连云港口岸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口岸的合作,实现跨区域口岸互助共享。积极协调上合组织成员国及日韩等国的口岸部门,建立过境、进出口货物联合监管机制、过境检验检疫应急处置机制、进出口商品查验信息互通机制,实现过境货物便捷通关,提升整体通关效能。实施“三互、三个一”改革,完善陇海兰新铁路沿线海关协作机制和新亚欧大陆桥检验检疫合作机制,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苏北五市关检系统开展“三互”试点。建成“单一窗口”,口岸所有审批事项一站式办结,提高口岸行政审批效率。积极参与建设“信息丝绸之路”,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推进陆桥运输电子数据交换,争取实现国际多式联运电子运单。
(二)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
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建设物流载体,畅通国际运输通道,提供高效、便捷、可靠的物流服务,打造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
做实物流经济平台。建成用好中哈物流基地,积极参与哈国“霍尔果斯—东门”经济特区及阿腾科里、霍尔果斯无水港项目建设。高质量建设上海合作组织国际物流园,重点建成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特色商品商贸园、中哈保税仓,加快建设智慧物流中心、金融服务平台、跨境电商物流中心、冷链物流中心。统筹布局临港物流资源,积极推进赣榆、徐圩、灌云、灌南、海州等重点物流园区建设,构建覆盖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箱源组织体系,无水港覆盖陆桥沿线主要城市及中亚国家,成为沿线国家地区集装箱出海的首选港口。构建现代物流企业联盟,引导区域内物流企业实体联合,提升现代物流水平。
#p#分页标题#e#做大陆桥过境运输。积极参与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主轴的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开通连云港经阿拉山口、霍尔果斯至中亚、欧洲等多条国际班列。深化与哈国铁总公司等国际物流服务商合作,吸引更多过境货源向连云港集聚。积极推进与日韩的海上和空中通道建设,开展中韩陆海联运试点口岸工作,争取开通至日韩的国际直航。联合陆桥沿线及国内出口班列始发地,加强与重庆、西安、郑州等城市的物流合作,开行中西部城市经连云港至日韩、东南亚的多式联运班列。集装箱干线港建设取得突破,近远洋航线航班对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国家和地区全覆盖。集装箱铁水联运实现“五定班列”陇海兰新铁路沿线重点城市全覆盖。积极争取口岸优惠政策,支持大宗资源、能源性产品在连云港中转过境。
做强航运服务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航运企业、班轮公司、船代货代企业、涉港专业服务机构,加快航运要素集聚。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推动物流中转、仓储、分拨、配送、运输等综合链条有效整合。加强与国际枢纽港在码头共建、航线开辟、产业转移等方面的合作,重点发展航运经纪、海事仲裁、船舶检测和评估、港航设备租赁等专业性服务。适时发展航运金融、船舶保险等高端服务,提升港航物流能力。
(三)构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深入参与国际分工,加强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港口共用、政策共享、园区共建、产业共育,构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创设开放载体。承接上海自贸区的政策溢出效应,用足用好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载体平台的政策,在扩大对外开放上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市开发区、徐圩新区、国家级高新区等各类园区的开放主阵地作用,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整合现有的陆桥公共保税仓库、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资源,拓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争取申报获批连云港自由贸易港区。积极搭建区域性国际商品交易平台、综合类大宗商品加工和中转电子商务平台。加快连云港国际商务中心建设,促进企业总部、金融、商贸、市场和人才集聚。推动赣榆、徐圩、灌河港区口岸正式开放,港口对外开放泊位达到60个。积极争取跨境直购、平行汽车进口等开放政策。争取连云港整车进口口岸功能,建成国家进口药品口岸城市。
加强产业合作。拓展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开放功能,吸引日韩、中西亚国家及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和企业,以“区中区”、“园中园”的形式共建园区和产业合作基地。依托综合保税区建设上合国家进出口产品加工产业园,打造有色金属制品及机械设备类产品进出口加工贸易平台。加快中捷水晶产业园建设。加大本市企业“走出去”步伐,支持医药、港口、机械等骨干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境外设立资源能源合作开发基地、生产加工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本土跨国企业。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加强与徐州等周边城市协作、联动,提升区域合作水平。有序拓展服务业开放领域,重点在融资租赁、医疗教育、商贸流通等方面突破。
深化经贸文化交流。全面落实省政府与哈国铁战略合作协议,取得更多成果。全面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商会、文化团体、学会、友好协会、驻华使领馆等国际友好组织、政府机构的沟通交流,以文化交流促进经贸发展。吸引更多国家和企业在连设立办事处和商务机构,争取上合组织等国际性会议来连召开,推动向西开放持续升温。按照重点突破日本、夯实做大韩国、巩固深化港台新等东南亚地区的基本思路,加大向东开放力度,积极参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示范区建设。深化国际执法安全合作,打造“连云港论坛”永久会址,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执法安全培训和研究中心。精心筹办论坛展会,扩大“连云港之夏”、“西游记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影响,重点打造“中国(连云港)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博览会”品牌。
三、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
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和农业现代化工程,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培强壮大,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工业强市,以结构升级为方向,以扩量提质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成为我国沿海新型工业基地。
#p#分页标题#e#优化工业发展布局。科学规划工业发展空间,逐步形成“三带六片区”的发展格局。“三带”:以沿海交通干线为主轴,突出徐圩新区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布局临港基础性工业,着力构建沿海产业带;以市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为核心,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带;以省级开发园区为载体,加快产城融合步伐,着力构建都市型产业带。重点打造市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徐圩新区(板桥园区)、灌云灌南片区、赣榆片区、东陇海线片区等六大产业片区,推动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规划建设新机场产业园,推进核电产业园建设,加快中德、中日产业园建设,推动园区产业集聚、智慧发展。加强各类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石化产业基地公用工程岛等项目,增强产业承载力和吸引力。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优先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医药三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技术三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冶金、食品、精细化工三大传统产业,构筑“三三三”现代工业体系。石油化工业,以炼油、乙烯、芳烃一体化为基础,全力打造国家石化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提升装备整机和成套设备研发制造能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化学新药、中药和天然药物、医疗器械和药品包装。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电子信息、新型无机非金属和石墨烯等材料;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核电及关联产业、风电产业、太阳能技术利用产业和生物质能产业等,建设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新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和软件产业。冶金产业,重点发展冷轧板带、热轧板带、中厚板、高性能钢管等高附加值新产品,建设大型精品钢基地。食品产业,重点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保健食品等地方特色食品。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发展高端染料及中间体、高效安全农药及中间体。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集群化、智能化发展为基本路径,壮大现有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构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施“两化融合”和工业强基工程,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行动,落实和完善企业技改财税政策,支持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推动产业向精细化、柔性化发展,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升港城制造的品牌价值。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二)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
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政策扶持,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重点发展现代旅游业。依托山海资源,优化旅游发展格局,加快旅游体制机制建设,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塑造良好的旅游品牌和形象。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海洋休闲度假、海州文化体验、山地休闲体验、温泉休闲养生、时尚休闲田园五大旅游产品。推进连岛国际旅游岛创建、花果山、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5A景区创建、东海温泉旅游度假区提升建设、海州古城重点区域复建五大工程,提升旅游产业综合服务功能,推动传统旅游产业提质升级。推进花果山南部片区开发,建设旅游产业集聚区,打造旅游集散、购物和换乘中心,提高全市景区景点间的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前三岛、秦山岛等旅游资源开发。启动使用新客运码头,加密客运航线,发展邮轮旅游产业。积极发展养生养老旅游,培育旅游大众消费市场。打造“山海古韵·大圣故里”旅游品牌,建成国内著名、国际知名、宜居宜游的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
突出发展现代金融业。加快金融业改革发展,将金融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建设服务“一带一路”、沿海开发的金融创新区。加快金融集聚区建设,推进省级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创建。着力扩大金融开放,进一步探索本外币、境内外、在岸离岸市场的对接合作路径,拓宽跨境资金融通渠道。大力优化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持“三新”产业、临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力度,发展科技金融和互联网金融,逐步健全适应实体领域投融资发展需求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建立健全社区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
#p#分页标题#e#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全面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流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加快推进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逐步提高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度和市场辐射力。引导电子商务企业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鼓励发展各类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建设海州智慧物流园、东海水晶网上商城。支持传统商贸企业发展“线下体验、线上交易”的经营模式,支持社区电子商务配送中心、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完善城乡商业服务网络。以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申报建设为抓手,推进建设大陆桥跨境电商产业园,巩固提升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加快建成一批跨境贸易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一批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电子商务专业园区。
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打造一批省级以上重点专科,建设苏北鲁南健康医疗服务中心。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引进专业性健康体检机构,探索个性化健康服务,提升健康体检专业化水平。依托市中医院、市中医药学校、康缘药业等资源,建设中医药特色街区,实现中医文化、中医医疗、中医保健的有机融合。以东海温泉、海滨疗养等基地为基础,大力发展疗养保健。
同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会展经济、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鼓励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等科技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商贸设施、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区,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使农业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进一步提高生态、外向、高效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建设粮食规模化产业基地,提高流通储备能力。整合各类农田水利建设资源,深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灌区节水改造、县乡河道疏浚、区域河流治理、水资源保障、土地整治等工程,确保有效灌溉面积达95%以上。结合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高标准农田比重达60%以上。推进国家级渔港建设。
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壮大优质粮油、设施蔬菜、食用菌、海淡水产等特色产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省级以上加工集中区实现县区全覆盖。实施“互联网+农业”计划,发展创意农业、智慧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培育农村电商等新型流通业态,构建鲜活农产品销售新模式。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以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割、烘干、仓储一体化为重点,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
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骨干,推广农田托管服务,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比重提高到60%。鼓励农民合作社联合重组,增强带动能力。鼓励市农业发展集团等平台到县区组建子公司,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上市或发行债券融资。引导农民以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与农业龙头企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机制。
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新农业园区发展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健全科研推广、加工储藏、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高标准建设“一带一路”连云港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和赣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争创东海国家级农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市级“十有”园区创建,打造一批精品农业园区。推进浅海域渔业综合开发,扶持外向型渔业发展。严把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关,提供更多优质、安全农副产品。全面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和质量标识制度。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完善现代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现代农业投融资体系。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农村土地用益物权,推进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质押贷款试点。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稳定农村基层农经、农技机构队伍,推动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建立现代农业技能培训再教育体系。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立现代农业生产管理体系,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彰显港城生态农业特色。
(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p#分页标题#e#把创新驱动作为主引擎,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建设成为“一带一路”重要创新节点、江苏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主导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十百千”工程,以知识产权创造为核心,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研发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广科技创新券政策。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4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000家。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10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
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加快连云港国家高新区建设,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新政策、新机制、新模式,努力建设全市创新创业核心区、产业提升引领区、体制机制试验区、产城融合示范区,进入国家高新区先进行列。加强创新型县区、创新型园区、创新型乡镇建设,推进大学科技园区建设,支持淮海工学院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发挥各类开发园区创新主阵地作用,加强园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发展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的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实现众创空间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全覆盖。积极推广新型孵化模式,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激活主体,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加快完善技术研发体系,支持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依托中船重工716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探索建设连云港产业技术研究院。完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平台,构建以产业为纽带、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服务联盟,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建设,建成新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创新驱动站,打造全国著名的医药创新基地。推进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建立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组织,创业投资规模达100亿元。
构建促进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围绕人才链提升服务链,强化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利益收入“四个对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集中支持事关产业发展的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贯彻知识产权强省战略,加快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和示范城市创建,实施专利“倍增”行动计划。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
(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县域综合实力在苏北进位。实施规模工业企业倍增工程。发挥省级工业园区龙头作用,建好用好乡镇工业集中区,促进上下游企业集群集聚。实施强乡强镇培育工程。鼓励各乡镇以强带弱、强强联合,重点打造一批工业强镇、现代农业大镇和乡村旅游名镇,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等特色产业。实施县域发展环境提升工程。进一步优化县域投资发展软环境。完善县域科技、金融、人才等支撑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县域机制体制创新工程。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优化指标、分类考核。深化县域投融资、财税等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释放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
(六)不断壮大海洋经济
#p#分页标题#e#依托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跨越。加快提升海洋渔业,制定滩涂、浅海养殖规划,扶持发展远洋渔业,推进高效设施渔业和浅海域开发,加快建设“海州湾海洋牧场示范区”。做强海洋交通运输和现代港口物流业,完善港口运输服务体系,拓展港口流通加工等现代物流功能,打造国际性集装箱干线港。拓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不断提升设计建造能力和规模,加速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产业升级。积极发展海洋生物与医药业、海水淡化等海洋新兴产业,建设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发展海洋商务服务业,推进滨海商务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涉海总部经济。培育海洋服务产业,提升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增强城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完善现代城镇体系,展现国际海滨城市新风貌。
(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坚持“战略东进、拥抱大海”,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调优空间布局,做强城市组团。按照“海州东进、连云西扩、赣榆南连”思路,构建“向心聚合、空间集约”城市发展格局。连云区推进连云新城向未来城市中心迈进,完成8平方公里起步区开发,基本建成国际商务中心,基本完成50平方公里预留空间基础建设,为承载未来行政和商务功能奠定基础。海州城区推进花果山大道沿线、环云台山等重要区域开发建设,向城市中心逐步靠拢。赣榆城区加快向南融入中心城区,打造北翼产业集聚中心、江苏北大门。实施组团发展,推动紧凑建设,优化港城之间、组团之间的空间结构,控制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城市集中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
(二)完善城市综合功能
坚持以人为本,践行海绵城市、低碳城市、绿色建筑等先进理念,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城市组团开发,打造“两轴一环三圈”,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海州区彰显古韵,重点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生态旅游及房地产业。连云城区以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为载体,重点拓展港航服务、对外贸易、商务会展、休闲旅游等功能业态,打造服务“一带一路”的核心区。赣榆区实现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衔接配套,强化休闲旅游、特色商业、高端居住等功能。高新区优化高新技术服务,完善新城配套功能,进一步融入中心城区。依托海滨大道打造滨海特色轴,优化沿线规划设计,做足“海”的魅力,打造黄金海岸风光带。依托花果山大道打造产城融合轴,完善沿线老城区、高新区、旅游区和开发区的综合功能,促进城市与产业共生发展,打造全市创新创业高地。依托环云台山大道打造宜居宜游集聚环,突出山水人文特色,推动沿线整治出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促进城市片区发展融合。依托高铁、空港、海港三大枢纽打造城市特色商圈,高铁特色商圈重点建设现代快速交通为支撑的城市商贸核心区;空港特色商圈根据新机场建设进程,同步发展航空产业园区、配套物流商贸集聚区、商务综合服务区等公共设施;海港特色商圈重点发挥“一带一路”交汇点和上合组织出海基地优势,做强港口商贸和国际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带动东部城区人气提升。优化城市路网,加快组团间快速通道建设,打通“断头路”。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养老、消防等公共设施,以及电力、通信、给排水、污水处理、燃气等公用设施,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配套和能力建设,确保城市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加大人防工程开发利用力度,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改造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积极推进公共停车场、电动车充电桩、书报刊亭等建设。
(三)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按照“中心—指状”开放空间结构,建立“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四级城镇体系,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东海撤县设市,依托水晶、温泉等资源优势,打造世界水晶之都、宜居宜业的特色湖滨城市。灌云发挥山水资源、人文底蕴优势,打造充满活力与魅力的生态宜居城市。灌南突出“亲水融绿”特色,推动商务商贸功能延伸,建设水绿生态、现代宜居城市。按照现代化美丽小城标准,将有条件的重点镇培育成小城市,依托优势展现特色,加强市政配套、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分类指导、差异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镇。一般镇加快镇驻地改造,加强农副产品市场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公路网络完善工程,加快市域路网建设,建成城市快速外环,市至县通高速和一级公路,县与县直接连通干线公路,县域其他经济节点全部通二级以上公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体系,构建便捷的城乡交通网络,镇村公交开通全覆盖。
(四)提高城乡管理水平
#p#分页标题#e#按照“科学、依法、精细、长效”的要求,创新城乡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加快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构建智能交通、智能管网、智慧民生、社会治安、市容环境管理、灾害应急处置等智能化数字系统。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建设拓展发展新空间。实施大数据战略,整合大数据中心资源,建设一个大数据中心和若干个分中心,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信息资源库和政务数据互连共享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原则,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完善单元化、网格化管理机制,构建“市级为主导、区级为主体、街道为支撑、社区为基础”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大力推进城市管理权限下移,赋予区、街道更大的管理责任和权限。加强违章建筑管控和拆除力度。加快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承担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深入开展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实施镇村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加强河道等水系治理,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长效管理机制。推进重点村建成“康居村庄”,培育一批“美丽村庄”。
五、加快发展民生社会事业,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积极推进民生保障体系一体化建设,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公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缩小城乡、行业收入差距。
拓宽居民增收渠道。突出农民、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完善持续增收长效机制。促进城镇职工工资合理增长,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基本养老金水平。大力提高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努力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不断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加大财政对经济薄弱地区和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健全困难群众、重点优抚对象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健全科学的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落实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和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机制。
(二)促进就业创业
做好就业创业服务。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工程,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发挥好科创城、大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孵化器”作用,推进创业服务向基层、向高校延伸。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引导连云港籍科技人才、企业家、海外留学和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创业。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者就业。
完善职业培训制度。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实施“新型技能大军培育工程”。开展失业人员、转岗职工、退役军人等社会群体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
#p#分页标题#e#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统筹人力资源市场,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提高劳动力素质、劳动参与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促进劳动力在地区、行业、企业之间自由流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
(三)大力推进脱贫致富
深入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注重从源头上解决低收入农户增收和经济薄弱村发展的瓶颈制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与全省同步完成新一轮扶贫开发任务,如期实现相对贫困农民增收脱贫,经济薄弱村实现“新八有”。
实施区域扶贫脱贫工程。突出石梁河库区和沂河淌沿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建设赣榆至东海、东海至灌云灌南的县际公路,把沿线贫困乡镇连接起来,形成市县乡村方便快捷的交通路网。岗岭地区推广管道送水、滴灌等节水技术,低洼地区建立强排系统,提高抗自然风险能力。推动各级各类民生实事工程向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倾斜安排。继续派驻市委帮扶工作队。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
实施分类扶贫脱贫工程。对石梁河库区等生态脆弱地区,实施退耕还林,降低耕作强度。设立生态赔偿基金,扶持农户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水源涵养林等,构建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双赢机制。对特殊贫困人口,探索实行资产收益扶持政策。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应保尽保。建立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估。
实施产业扶贫脱贫工程。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支持市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城市工商资本与贫困乡镇合作发展现代种养业,建设生产、加工、流通基地。鼓励农户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合作经济组织,或参股农业龙头企业,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扩大小额扶贫贷款规模,简化手续,降低门槛,更好满足农户生产资金需求。继续选派村“第一书记”和科技专家下乡,帮助经济薄弱村建章立制,指导农业结构调整。
实施知识扶贫脱贫工程。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对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和农民工,实施免费职业培训。持续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实施城乡中小学对口支援、骨干师资轮岗交流等措施,提高经济薄弱地区义务教育水平。定期轮训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等规模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提高经营水平和带动能力。倡导社会各界开展助学扶贫、科技扶贫,确保每个贫困农户至少有一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
(四)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
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怀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教育现代化为统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鼓励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和公平度,健全市区义务教育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推动淮海工学院、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提升办学层次,高水平建设康达学院等院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构建本科、专科、中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实训平台共享机制,增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结构的契合性。扶持发展特殊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学校、群体之间的差距。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支持力度,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推进智慧教育。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努力打造“健康港城”。积极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成市一院新海新区医院、妇幼保健院等重点项目,力争实现市属“三甲”医院全覆盖。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部分重点镇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标准。强化科技信息支撑,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医疗服务监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p#分页标题#e#改善人口管理服务。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等服务水平,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承载能力。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
(五)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保制度
着眼于保基本、兜底线,稳步提升待遇水平,强化制度衔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更可靠的社保体系。
健全基本保障。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强化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为重点的基本保障。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构建新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统筹兼顾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完善全民医保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落实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动态增长机制,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增强失业保险防失业、保生活、促就业功能。健全预防、赔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
筑牢兜底保障。强化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统筹衔接,完善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城乡统筹机制,建立健全“救急难”工作机制,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加强重大疾病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优抚、帮弱等福利事业发展。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实现慈善组织网络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加强住房保障。深入推进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积极推进货币化保障和安置,城镇家庭住房保障覆盖率不低于20%。坚持分层实施、梯度保障,优先满足城镇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需求。完善保障房土地供应制度,优化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模式。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住宅成品装修和绿色建造水平,推进物业管理规范化。加强房地产市场分类指导,改善供求关系,规范市场秩序,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
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青山碧水蓝天”美丽港城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青山碧水蓝天、绿色低碳循环、宜居宜游宜业、和谐幸福浪漫”的美丽港城。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自然岸线格局。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划分优化提升、重点拓展、适度发展、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五类区域。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编制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大力提升生态红线管控和保护水平,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占国土面积不低于22%。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二)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推进水、大气、土壤治理“三大战役”。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水资源保护,完成蔷薇湖、硕项湖、伊云湖水环境保护工程暨应急水源工程。抓好地表、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引清水入城工程,加快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消除城市河道黑臭现象,完成所有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疏浚工作。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统筹实施控煤、治气、管车、防尘、禁烧工程,建成环境空气质量超级站监控系统,城市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以上天数比例不低于75%。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行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推进污染场地土壤修复试点。实施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计划,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面覆盖和稳定运行。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区域联防联控,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将细颗粒物等环境质量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完成连云港碱厂、德邦化工等市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p#分页标题#e#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施“显山、露水、秀城、融绿”工程,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开展废弃塘口分类治理,严禁非法开山采石,构建云台山脉为骨架的山林生态区和景观系统。积极保护好临洪河口等湿地,打造水系生态景观廊道。推进植树造林,加快沿海、沿湖、沿河、沿路防护林和城乡绿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规划建设动物园、植物园、水上乐园、湿地公园、海洋公园等专类公园,扩大生态景观环境容量。积极承办省园艺博览会。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推进海岛、海岸带修复整治工程,遏制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实施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创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坚持严控增量与减少存量并举,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厉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实施全民节能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大电能替代力度,突出抓好重点领域节能。落实万吨企业低碳行动,力争2017年煤炭消费总量开始下降。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发展体系。开展化工园区专项整治,实施产业区循环化改造,推进集中供热,污水、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市开发区、徐圩新区加快建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各县区开发区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完善城乡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网络。加快发展城市公交,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适时发展轨道交通。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
(五)完善生态环保制度体系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管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构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制度,积极推进战略环评工作。建立健全节能量、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赔偿制度,健全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节能减排。实施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健全环保、资源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探索推进环境领域公益诉讼。开展生态文化弘扬行动,积极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引导绿色消费和简约生活。
七、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社会治理创新工程,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感和社会文明程度,成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进城市。
(一)加强文化建设
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和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八大提升行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加强先进思想文化引领。实施“思想理论建设提升行动”,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宣传教育,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实施“核心价值引领提升行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提升全社会精神追求。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以“美·德照亮港城”品牌为引领,推出一批国家、省级先进典型。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八礼四仪”教育等活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促进全社会形成“爱敬诚善”的良好道德风尚。实施“地域文化形象提升行动”,深入挖掘整合西游记文化、山海文化、徐福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提炼和打造最具港城特色的文化标识,形成新时期的连云港精神。
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抓手,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国家、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实施基层文化馆站服务效能提升计划,推进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和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目录和购买机制。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广泛开展全民阅读等群众性活动,深入推进“书香港城”建设。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形成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和文化团队。实施“文艺精品生产提升行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加强社科理论研究和阵地建设,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发展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增强全民体质。
#p#分页标题#e#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突出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强化文化创意的引领功能,鼓励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倍增。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提升行动”,规划、建设、提升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新世界文化城、连云港众创谷等文化项目。着力打造西游记、镜花缘等文化旅游集聚区。加快推进东海水晶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建设国际性水晶饰品研发中心。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信息、旅游等融合,重点建设杰瑞科技创意产业园、市开发区创智街区、徐福文化创意园等。实施文化企业“十百千”工程,做大做强规模文化企业。加快建设现代印刷产业园。整合体育场馆资源。积极开发数字动漫、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移动电视、绿色环保数字印刷等新兴消费市场。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深入实施“新闻舆论传播提升行动”,充分发挥全市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的核心作用,发挥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的特色和优势,加强“连云港发布”全媒体平台建设,提升互联网条件下的舆论引导能力。健全新闻发布和政策解读机制,完善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进一步推动党员团员上网发声,打造一支精干的“网络连军”。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积极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实施“支撑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完善报业传媒集团、广电传媒集团、演艺集团的治理结构和运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管理模式。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创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科学管理考评奖惩指标体系。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理事会制度,强化服务功能。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创新市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使用办法,设立文化发展风险基金。
(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等体制机制,强化工作合力。建立完善守信行为激励、失信行为联动惩戒制度。加大信用管理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信用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建立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信用信息数据归集全覆盖。加强各级各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归集,强化信用分类和联动监管,提高行政监管和服务效能。加快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扩大信用信息在政府部门的示范,稳步推进信用信息的广泛应用。加大信用服务机构培育力度,提高信用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规范信用服务活动,加强对信用服务机构备案管理和日常监管。加大信用服务产业扶持力度,促进信用服务业加快发展。
(三)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以做好群众工作为根本,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县镇村三级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规范化建设,推广“互联网+社区”管理经验,推进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增强社区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城乡社区协商民主。推广“一委三会”治理模式,推动“政社互动”和社区减负,增强基层自治活力。探索农村社区化管理,提升农村管理水平和发展活力。
加强社会矛盾化解。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现风险评估对重大决策、项目、事项和易引发社会矛盾重点领域的全覆盖,努力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发生。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深入推进多元融合调处机制建设,健全解决突出疑难矛盾纠纷的类型化、专业化调解组织体系。全面推进“阳光信访”,推动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
#p#分页标题#e#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深化平安连云港建设,实施“天地人合”计划,完善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落实国家安全战略,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成徐圩新区应急救援系统,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统一权威的市场公共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强化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新型社会组织,加快形成社会共治局面。创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管理办法。完善社会组织评估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全面开展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加强和完善社会组织自律,增强社会组织发展活力。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积极推进互联网行业自律,规范网络传播秩序。
八、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市,为发展打下坚实制度基础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市“双轮驱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撑和体制机制保障。
(一)全面深化改革
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改革总体部署,科学把握改革战略重点、优先顺序和主攻方向,突出问题导向,注重改革实效,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实施市县两级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完善权力运行流程图和监督图,提高行政效能,推动投资发展软环境根本好转。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国有企业优化整合和功能性重组,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营机制,鼓励国有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在城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有序流动。深化价格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市对区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相关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体制。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发展普惠金融,着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的金融服务。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高新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建立科技成果管理新模式,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研发成果入股。全面推进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健全新亚欧大陆桥合作机制,促进区域产业合作,探索建立产业跨行政区转移的利益分享机制。巩固推广“三互、三个一”试点成果,推进区域通关、检验检疫一体化。大力实施农村综合性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建管机制。提升新农村治理水平,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
完善改革工作机制。强化改革领导小组职能,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做实做细调查研究、征求意见等关键环节。完善改革方案审议程序,切实提高改革方案质量。构筑专家咨询网络、公众参与机制,提高改革总体设计规划能力。优化风险评估,提高改革举措可靠性和稳定性。探索建立开放性信息平台,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改革。加强督察推进,建立改革持续监测、动态反馈、督察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完善改革横向和纵向交流联动平台,强化跨部门、跨领域重要改革事项协调工作。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全市法治化进程。
#p#分页标题#e#积极推进地方立法。加快构建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支撑、社会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加强地方立法机构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建立完善科学、民主的立法机制,研究制定立法规划,积极稳妥地在法定权限内制定城乡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切实发挥地方立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加快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规范政府行为,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完善终身责任追究及倒查机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保障促进公正司法。健全阳光司法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推进审判权运行机制、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律师队伍诚信建设等重点工作。积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案件办理质量和司法公正。稳步推进以完善司法责任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和人民警察职业保障制度、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积极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将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推进“七五”普法扎实有效开展。进一步加强法律服务和援助工作,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法治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持续推进基层系列创建活动,提升基层法治化水平。
九、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要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实施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凝聚改革发展整体合力。
(一)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
各级党委要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改进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加强制度化建设,认真落实市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
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发展实绩论英雄,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运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结果,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增强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落实各级党委抓党建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党建责任清单,夯实基层基础,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巩固反腐败成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二)动员全市人民团结奋斗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激发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发展。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等活动。
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加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各级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民族宗教界人士作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扎实做好双拥工作。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增强国防动员潜力,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积极发展人民防空事业。
(三)切实强化人才支撑
#p#分页标题#e#坚持党管人才,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进一步完善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的工作格局,建设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人才集聚中心和人才强市。全面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素质和能力。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围绕“高精尖缺”,大力实施“三百引才工程”、“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工程”、“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产业人才131培训计划”等重点工程,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队伍。
深入推进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完善人才流动、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发展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区域间人才交流与合作,依托“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人才联盟”,促进人才资源共用共享。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个人等有序参与人才引进和人才资源开发,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清除人才流动障碍,提高人才流动性。加强人才发展环境建设,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四)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发展战略、重大举措。各县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十三五”规划。各级各类规划要增加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把规划建议落到实处。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前景光明,任务艰巨。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奋力推动后发先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原标题:中共连云港市委关于制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作者:中立达资产评估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版权评估为金融与文化架桥 10部剧版权=近亿元03-26
- 广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赔偿基金开启“广03-08
- 普洱日报数字报01-31
- 市房地产交易大厅已评估事项实现率100%01-16
- 嘉兴专利权质押融资额达11.3亿元 居全省首位01-13
- 房地产估价师考试课程怎样选择?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01-01
相关内容 Related
- 无形资产评估之非专利技术价值评估需要搜集哪11-26
- 非专利技术可以出资吗?有什么要求?11-26
- 康盛股份:拟以资产置换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资04-17
- 我国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评估认证中心成立04-16
- 华丽包装关联方无力偿还占用资金已用苗木资产抵债04-13
- 宝山区单位注销车辆回收过户手续怎么办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