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7期:内部评级理论、方法和实务

日期:2016-09-28 / 人气: / 来源:本站

在银行的经营的三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中,信用风险是其面临的最大风险,信用风险的控制关系到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由美国银行的借款人大规模违约,引爆信用风险,进而对整个金融系统造成影响,促使全球经济下滑。

可见银行的信用风险除了关系到银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会影响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导致金融风暴和社会危机。
本文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推动内部评级推广

本部分介绍了国内银行在推动新资本协议实施的进程,在新协议三大支柱中,第一支柱资本充足率最为关键,而支撑该支柱的内部评级将会在节约银行经营资本、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 内部评级的发展理论和应用

本部分重点介绍,信用评级的发展现状,并以花旗银行、美洲银行为例介绍了国外银行信用评级体系概况;同时指出我国银行评级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型银行评级体系初见成效,但中小银行发展基础薄弱。

第三部分 内部评级关键要素研究

本部分介绍内部评级应该关注的六个关键点。重点对债务人评级的4个经典计量模型和信用打分模型进行了理论探讨,并推出了公司的内部评级模型。此外,,以穆迪、花旗银行的研究成果,指出债项评级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及统计方法进。

第四部分 我国银行开展内部评级的难点

该部分对我国银行开展内部评级的模型风险、数据基础、人才匮乏、组织结构再造等难点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

本期专题共71页,近4万字。价格1000元/份。欢迎订阅!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新资本协议实施推动内部评级推广 
一、银监会完成新资本协议评估 
(一)新资本协议实施在即 
(二)首批拟实施新资本协议银行预评估已完成 
(三)第二梯队银行正在争取 
二、新资本协议三大支柱的核心——风险度量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三大支柱 
(二)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的比较 
(三)实施IRB意味着高水平银行资本要求减少 
(四)实施IRB有助于我国银行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第二部分 内部评级的发展理论和应用现状 
一、信用评级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经验判断阶段 
(二)分析模版阶段 
(三)计分卡阶段 
(四)模型化阶段 
二、国外银行内部评级实践 
(一)国外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概况 
(二)花旗银行评级模型及流程 
(三)美洲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 
三、我国内部评级概况 
(一)风险控制理念和方法已不适应时代要求 
(二)大型银行内部评级初步建立 
(三)中小银行基础薄弱 

第三部分 内部评级关键要素研究 
一、内部评级法关键点 
(一)初级法和标准法 
(二)资产分类略有不同 
(三)评级级别级别划分 
(四)二维评级 
(五)监管机构对模型使用的规定 
(六)四个主要输入参数 
二、债务人评级——违约率(PD)模型研究 
(一)违约的定义 
(二)经典计量模型案例 
(三)信用打分模型案例 
(四)内部评级模型设计 
三、债项评级——违约损失率(LGD)影响因素研究 
(一)违约损失率影响因素分析 
(二)违约损失率的计算方法 
(三)花旗银行LGD度量过程 
四、内部评级结果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一)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 
(二)贷款定价的计算基础 
(三)为风险限额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四)提高风险预警和预控能力 
(五)促进信贷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六)用于计提损失准备金 
(七)作为经济资本分配的关键步骤 
(八)为RAROC管理奠定基础 

第四部分 我国银行开展内部评级难点 
一、不可忽视模型风险 
二、夯实数据基础 
三、组织结构再造 
四、信息系统建设 
五、人才匮乏 
六、中小银行不占优势 
(一)内部评级法的推行影响竞争格局 
(二)中小银行应独辟蹊径 

作者:中立达资产评估


现在致电 0531-888885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