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执业中应引起注意的问题
日期:2017-12-15 / 人气: / 来源:本站
案例一 只为抓市场,收费好商量
在一些机构争揽业务过程中,不管项目大小、成本多少,只要有市场,收费好商量。打折价、跳楼价都能用,甚至不惜违反操作规范、减少现场工作量、简化工作底稿,亏了项目,赢得客户。只抓市场、不计成本,由此导致工作量缩水、人力成本压缩,严重影响评估质量。某些评估机构推出了“成本套餐”:收费少一点,人员少派点,底稿少编点。还有机构采取了“公园买门票”的收费方法,先低价揽得项目,再环环加费,真是“用心良苦”。“评估市场是蛋糕,切大切小看投标”,这也是目前评估行业中流传的一句话,针对投标的杀手锏就是价格。
点评:合理的评估收费是保证评估质量的前提,评估行业要想健康发展,制止低价恶性竞争势在必行,如此收费,只能导致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目前,中评协拟发布《资产评估执业收费指导意见(已多次征求业内外意见)》。为规范收费还要做不懈努力,创造良好、有序、公平竞争的环境,严格监管、有效处罚。
案例二 不顾实力,“来者不拒”
某评估机构近年来业务发展迅猛,在市场中有一定影响,许多客户慕名而来。但机构自身人员力量、执业能力明显不足,在人手紧张、业务繁忙时期,该机构依然“来者不拒”,同时承揽多家大型项目的评估,并集中了一批无证券资格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兵团作战”,外聘“专家”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增大了评估机构的执业风险。
点评:目前,有些评估机构不顾自身实力,在业务承接上来者不拒,对超出胜任能力、风险控制水平的客户进行评估,使评估质量低下、机构信誉降低,同时侵害了报告使用方的利益。下一步,评估协会将配合国资委、证监会对“超载”的机构进行项目跟踪,监控承接项目评估师、所的执业胜任能力。
案例三 在“生存”与“毁灭”的钢丝绳上行走
一些评估机构在发展中,重视市场开拓,但忽视了自身质量控制,出现了工作底稿编制混乱、风险控制缺失、三级复核流于形式、评估依据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机构却为自己辩解,称生存是首要问题,质量可以慢慢来。某评估机构竟声称底稿编制不需要,评估过程已“电子化”。这种重视眼前利益,风险意识淡薄的机构不乏少数。
点评:质量是评估机构的生命,对质量认识不足,就如同埋下一颗地雷,一旦出现问题将会使机构难辞其咎,甚至走向毁灭。防范意识不强,风险控制做得不够,就是在“生存”与“毁灭”的钢丝上行走。
案例四 “假设”如此相同,令人难以置信
一些评估机构在对无形资产评估中,不同项目的假设都大同小异,,评估前提假设、评估环境假设、使用范围假设、利用效果假设都近似,甚至在评估环境假设中的行业竞争分析都有相似的描述。评估的科学性变成了模版式的套用,变成了数字游戏。如此相同的假设,不是从客观上出发,而是迎合客户的需要,违背了评估师公正、客观的职业要求。
点评: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假设”,便于对资产的价值进行判断,但必须要有充分的依据,有合乎逻辑分析的判断予以支持。令人难以置信的评估报告中模式化、套路化的问题,中评协将从制度和规范两方面入手,一是发布不同业务性质、类型报告的格式,完善报告制度;二是加强对评估说明的规范和要求,强调说明的针对性,避免评估说明的“八股文”。
案例五 报告质量低下,前后内容“打架”
一些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中,存在着报告内容与评估说明自相矛盾的现象。报告前后内容的“打架”说明了两方面问题:一是缺乏质量控制,没有报告复核;二是评估过程中进行了调整,或是改正,或是让步。两方面问题突出暴露了机构的质量控制缺陷,如此报告又怎能让使用方看得清楚、用得明白。
点评:当前一些评估机构重视报告的外在,忽视评估过程的内容,导致评估报告与相应的说明、底稿依据不一致。更有甚者,认为报告是交出的产品,自然要“鲜亮”,底稿是库存的原料,不需要“亮相”。对此,必须强调评估报告要有相应的依据、对应的底稿,才能避免报告前后内容自相矛盾,做到内外无别。
案例六 分所远隔千里,质控鞭长莫及
某评估机构原在某省从事评估业务,后在北京成立总所,原地方所注册为分所。成立总所后,主要的业务还在地方分所,按照总所统一管理、集中控制的要求,地方分所的业务报告由总所审核、盖章出具,但在实际操作中,总所很难实施质量监督,分所的报告书寄送到总所后,总所只能审核报告,无法复核具体的工作底稿和评估资料,以至于“只见报告,不核底稿”,质量复核流于形式。另外,还有许多地方评估机构为了获取证券资格,采取了“借牌子”、“过门子”等方法,挂靠证券资格评估机构成为分所,执行业务。总所更是“天高皇帝远”,对分所的质量管理“鞭长莫及”。
#p#分页标题#e#点评:许多分所在执业中,挂总所之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总所也由于管理的不便,很难对分所实施质量控制,增大了机构的执业风险。为规范证券市场的评估业务,应加大对分所的管理力度,对不符合证券业务资格要求、执业质量低下的分所,应予以撤消,让其“退位”。
案例七 透视“洋为中用”
近年来,一些评估机构开始与境外评估机构合作,共同开展评估项目。通过项目合作使境内机构提高了水平,开阔了视野,也为国际化大背景下评估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国内的一家评估机构与境外知名评估机构合作,双方优势互补,并且吸收、借鉴了外方的一些先进经验和方法数据。外方评估过程中的推导、分析方法也为中方机构今后的执业起到了借鉴作用。
在借鉴国外评估机构先进经验之外,也有个别评估机构为规避风险,断章取义地引用国外评估机构数据,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某评估机构评估在建工程时,将境外某评估机构采用“假设开发法”预测工程完工后价值扣除预计成本的结果直接引用为评估值,该工程完工进度只有25%,付款进度只有40%.该评估机构明知预测的完工价值与预计成本不配比,采用该数据会虚增评估价值,却对引用数据的合理性不加以说明。
点评:某些机构为规避自己的风险,任意转引外部的数据,失去了专业分析、判断,就没有评估存在的意义。今后一方面要加强境外评估机构在内地执业的监管,另一方面应明确引用外部数据评估结果的责任,关注以“引用结果”为名,实为“规避风险”的行为。对恶意引用、误导报告使用人的机构要追究其责任。
案例八 “特别事项说明”成了筐,什么都能装
“特别事项说明”是评估报告的组成部分,主要说明评估过程中已发现可能影响评估结论,但非评估人员执业水平和能力所能评估的有关事项。实际操作中,有些评估机构将该特别说明段当作评估风险的挡剑牌,对权属不清、现场未核查的资产都往特别说明段里装。如某评估机构由于报告时间紧,来不及进行实物现场全面核查,直接在特别事项说明中表述“实物资产未进行核实,以账面值作为评估结果”,如此运用特别事项说明,歪曲了说明的目的、推卸了应有的责任,使评估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如此说明也是对评估报告的否定,是评估人员“勤勉尽职”的丧失。
点评:评估报告中的“特别事项说明”、“报告瑕疵说明”成为许多机构规避责任的工具,甚至对评估事项产生重大影响,影响评估结论有效性的问题也能在说明中“剥离”。今后对“特别事项说明”的内容应规范、细化,有限制性地使用,并通过报告意见类型的规定,维护评估报告的客观性、有效性。
案例九 咨询披上了评估的外衣
项目评估咨询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业务,其主要特点是不对评估标的物价值进行估计和判断,而更侧重于评估标的物的利用价值、利用方式、利用效果的分析,及与之相关的市场分析、可行性研究等。有一些评估机构却打起了“擦边球”,对许多没有交易行为、企业自行委托的咨询业务也出具了评估报告。如某评估机构评估项目中,一企业刚注册商标,就委估其未来的市场范围、可能带来的收益,评估机构只能对企业提供的许多“未来”项目进行评估,当项目还在“想象”的时候,就有了其“价值”,如此只能咨询的意见,却披上了评估的外衣。如果企业将此报告直接作为投资、转让的依据,就会歪曲报告的委托目的,导致第三方的损失。
点评:评估有鉴证性和咨询性的特征,针对鉴证类的报告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今后,针对咨询性的项目,如商业计划报告、可行性分析等项目,应规定适用咨询性报告及其相应的格式,而不能直接套用资产评估报告,以避免对报告使用人及利益相关方的误导。
作者:中立达资产评估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七十二次04-10
- 长宁区二手车收购交易市场「颖荣二手回收公司04-03
- 版权评估为金融与文化架桥 10部剧版权=近亿元03-26
- 广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赔偿基金开启“广03-08
- 普洱日报数字报01-31
- 市房地产交易大厅已评估事项实现率100%01-16
相关内容 Related
- 无形资产评估之非专利技术价值评估需要搜集哪11-26
- 非专利技术可以出资吗?有什么要求?11-26
- 康盛股份:拟以资产置换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资04-17
- 我国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评估认证中心成立04-16
- 山东同大海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意向书04-15
- 山东高速路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恢复上市公告书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