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
日期:2017-09-29 / 人气: / 来源:本站
促进“两化融合”工作的第一个国家标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23020-2013)于2014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对于推动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的深远意义不言而喻。学习理解和贯彻执行好国家标准,务实做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对于进一步推动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做大做强”,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提出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积极推进两化融合是应对国际竞争格局调整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为了科学引导、务实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司局牵头,联合相关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研究合作,最终由国内知名信息化研究专家刘九如等起草制定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以下简称“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经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审定,于2013年9月18日发布,2014年5月1日正式实施。
基本原则和价值导向
“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的基本原则是遵循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科学性要求评估指标要能够体现两化融合内涵和核心特征,反映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和持续改进方向;评估方法要基于事实数据,充分发挥数据的分析价值,支持综合评估、分析、诊断和改进。实效性要求评估体系应结合企业两化融合的内在需求,立足工业实践和企业需求,用工业的语言,从业务和管理角度出发,,评估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及各方面的综合集成和协同创新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以及效能与效益。可操作性要求评估体系需具有广泛适用性,并不断加强和提升可实现性、易用性、实用性,评估指标要易于选取,指标体系要易于构建;评估指标数据要可采集、易采集、准确可控、可分析;评估方法要易于理解、便捷有效。
“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是基本导向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以业务发展需求为牵引,坚持技术应用的适宜性,讲究实效,突出两化融合的能力建设,明确发展路径,引导企业通过两化融合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获取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具体体现了如下价值导向:
一是全面包含了两化融合对于企业创新能力、快速反应、精细管理、全员提升、顾客满意、合作共赢、节能环保等核心价值的提升水平。
二是核心导向侧重于帮助企业获取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可持续市场竞争能力。在广泛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重点评价信息技术对工业业务改进和管理创新的促进作用,通过企业两化融合能力和水平评价,激发企业内生需求,获取和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是强调产品质量,将产品质量全过程稳定和全面提升要求贯彻和落实到两化融合各评价要素和评价内容中。
四是不片面追求所应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而是注意技术与业务及管理的适宜性和协调发展。评估体系重在引导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业务变革和管理创新,技术应用应该与业务的发展现状和需求相匹配,而不是过度追求信息技术本身的先进性。
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的框架体系设计,强化了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紧密结合环境下,突出两化融合的关键作用点,并综合考虑了对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现状的反映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科学引领。通过评估框架体系可明确两化融合发展路径,引导企业通过两化融合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获取和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评估框架包括水平与能力和效能与效益两个部分。如图1所示。
水平与能力评估包括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等四个主要评估方面,标准提出了各方面与不同水平与能力级别相关的评估关键要素,并给出了各要素的评估要点。效能与效益评估则包括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等两个主要评估方面,也响应给出了各方面与不同效能与效益提升相关的评估要素,并给出了各要素的评估要点。
#p#分页标题#e#
基础建设旨在通过评估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情况,衡量两化融合基本资源保障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与“财”相关的资金投入、与“人”相关的组织和规划、与“物”相关的设备设施、与“信息”相关的信息资源、与“安全”相关的信息安全等。
单项应用旨在通过评估信息技术在企业部门级单一业务环节中的应用情况,衡量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以及企业单项业务的结合和融合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管理、生产制造、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质量和计量、能源与环保、安全管理、项目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管理等。如图2所示。
综合集成旨在通过评估企业跨部门、跨业务环节的业务综合和集成情况,衡量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内多业务综合集成和融合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管理与控制集成、产供销集成、财务与业务集成、决策支持等。如图3所示。
协同与创新旨在通过评估跨企业的业务协同和发展模式创新情况,衡量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间业务协同、创新和融合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产品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企业集团管控、产业链协同等。如图4 所示。
竞争力旨在通过评估企业综合竞争力变化情况,衡量两化融合直接或间接带来的企业能力提升效果,主要评估内容包括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业务效率、财务优化、创新能力等。
经济和社会效益旨在通过评估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水平变化情况,衡量两化融合直接或间接带来的企业效益提升作用,主要评估内容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将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可共同表征企业两化融合不断跃升的阶段特征和内涵,适用于工业领域各行各业。其中“水平与能力评估”分析框架可分为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水平与能力评估的主要方面,包括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等;另一个维度是各评估方面对应的水平能力级别,可分为初级、中级、较高级和高级等多个级别。如图5所示。
企业已经开始建设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具备一定条件,但其单项应用尚未开展或刚刚起步,则企业处于两化融合的起步建设阶段。企业具备了一定的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单项应用对企业业务覆盖和渗透逐渐加强,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综合集成尚未有效实现,则企业处于两化融合的单项覆盖阶段。企业基础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单项应用基本成熟,综合集成有效实现,但其协同与创新尚未有效开展,则企业处于两化融合的集成提升阶段。企业基础建设趋于完备,单项应用和综合集成趋于成熟,且协同与创新得到有效实现,则企业处于两化融合的创新突破阶段。
企业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上述阶段性跃升的过程。企业通过两化融合促进能力增强,实现竞争力提升,并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其提升作用随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跃升而跃进。企业所处的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及其对应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与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水平相辅相成,可实现持续改进和螺旋式上升。因此,“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也给出了“效能与效益评估”的分析框架,也分为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竞争力水平层次,另一个维度是经济和社会效益层次。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均可分为初级水平、国内水平、国内先进、国际先进四个逐步升高的水平层次。如图6所示。
#p#分页标题#e#
企业两化融合总体水平等级评定需综合水平与能力评估和效能与效益评估的结论。在总体评估体系架构稳定,上层指标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各行业对总体评估指标进行必要的取舍、细化和调整,这样既能够体现行业特点,加强对行业企业的引导性,又可以增强行业之间的可比性,以及对总体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析。
结合以上对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历程、阶段和关注视角的探讨,“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还提出了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的总体指标体系(如图7),包含指标体系一、二级指标,各行业在总体框架和思路的指导下,结合行业特点和需求设计三级细分指标。其中:
就绪度(基础)就是就绪度即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基础准备程度,衡量企业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保障水平,包含上述基础建设的相关要素;下设四类二级指标。
成熟度(应用)即信息技术在业务环节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成熟度的评估可以了解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和管理水平。成熟度本身蕴含着阶段等级性,因此分解的二级指标也能够反映出信息技术在业务中应用的阶段层次。通过对我国工业两化融合现状调查,成熟度(应用)下设三类二级指标: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
贡献度(绩效)即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实现的综合产出。两化融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不仅要对信息化基础和应用进行评估,还应该对其最终产出进行评估。贡献度(绩效)下设三个二级指标: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宣贯执行意义深远
“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围绕两化融合的内涵,遵循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引导工业企业把信息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生要素,实现二者的协调、互动和一体化发展,是对企业围绕战略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融合而制定的框架性、规范性指南,是在基础设施、业务环节、业务流程、综合集成、协调与创新方面,不断推动和深化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研发、生产与经营管理的优化、变革与创新,全面实现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帮助企业持续获取竞争优势的一套思想方法和框架体系。
与此同时,“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基于设定的评估原则和框架,以及具体评估内容,进一步给出了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加权评分方法、综合评估分析方法和评估判定规则等;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按照评估内容展开,根据评估内容的逐层细化,逐级设立对应评估指标。基于指标体系底层指标所采集的评估数据,加权评估分析方法可用于对各级评估指标进行定量评分,以支持开展综合评估分析和诊断。该标准制定参考了35个工业行业的评估实践经验,完全适合于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综合而言,“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能够跟踪企业两化融合阶段性跃升的过程,并给予相应评价,从而帮助企业找准两化融合工作的方向和路径,及时深化改进信息化工作,有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和利用效率,真正促使企业的两化融合工作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促进工业又大变强。
尤其是随着两化融合工作的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去年开始组织制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期望进一步构建起规范企业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管理机制和方法论,形成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两化融合工作的体系保证和方法路径。构建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是在现有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标准的基础上,明确基本导向和原则,确定及体系框架和主要内容,并编制出具体的实施细则。
我们认为,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坚持以下五条主要原则:
——确保企业总体战略一致性和适时优化性。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促使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贯穿企业管理、产销、服务的各个环节、各级员工和上下游合作伙伴等,并有效促使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做出战略调整。
——以推动企业创新和管理能力提升为关键着眼点。管理体系实施要侧重推动企业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促使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p#分页标题#e#
——以推进企业产品与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基础。管理体系实施要不断提升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促使企业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强化增值服务。
——以流程信息化、规范化和优化变革为重点。管理体系要注重企业流程再造,在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流程管理。
——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管理体系实施必须全院参与,在水平评估的基础上,明确企业两化融合工作方向和路径,实现两化融合工作的持续改进。
在坚持这些原则的基础上,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最关键的视角和着力点应该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管理能否与信息化同步发展、同步落实和调整创新,二是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相关基础设备设施保障能否到位,三是企业围绕新型能力打造的一系列两化融合项目是否能够规划好和实施好,四是企业能否合理评估两化融合成效并推动实现持续改进。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评估一脉相承,做好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是构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础,有利于最终形成管理职责、基础保障、两化融合项目实施、评估、诊断与改进等体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认真宣贯并实施好“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对于完善两化融合推进措施,有效推进两化融合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责编:李玉琴
微信扫一扫实时了解行业动态作者:中立达资产评估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七十二次04-10
- 长宁区二手车收购交易市场「颖荣二手回收公司04-03
- 版权评估为金融与文化架桥 10部剧版权=近亿元03-26
- 广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赔偿基金开启“广03-08
- 普洱日报数字报01-31
- 市房地产交易大厅已评估事项实现率100%01-16
相关内容 Related
- 无形资产评估之非专利技术价值评估需要搜集哪11-26
- 非专利技术可以出资吗?有什么要求?11-26
- 康盛股份:拟以资产置换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资04-17
- 我国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评估认证中心成立04-16
- 山东同大海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意向书04-15
- 山东高速路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恢复上市公告书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