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入遗”,保护更须加倍努力

日期:2017-07-12 / 人气: / 来源:本站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不是终身荣誉,而是对遗产保护的“世界级承诺”,意味着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必须做得更好。目前已有世界自然遗产因保护不力被摘牌的先例,中国有多处世界自然遗产曾受到世界资产委员会质询,被要求就相关问题进行说明,为我国世遗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

  北京时间7月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召开的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青海可可西里申遗项目获表决通过,可可西里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在波兰负责此次申遗的中国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表示,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国将继续做好国内世界自然遗产的培育、申报和保护管理,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世界自然遗产。

  “这片严酷的荒野一望无垠,美景令人赞叹不已,仿佛被冻结在时空中”。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雪山冰川林立,沼泽湖泊纵横,野生动物多达230多种,藏羚羊等青藏高原特有哺乳动物在此拥有完整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可可西里申遗成功,说明中国近年来在该地区培育、保护自然遗产的工作获得了国际认可,有利于可可西里在全世界获得更多关注和支持,也让中国保护可可西里的任务变得更加沉重。

  如青海省住建厅负责人所说,申遗不是目的,保护才是根本,青海可可西里申遗唤起了更多人对保护可可西里的关注和参与,申遗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强化管理、加强保护的过程。曾几何时,,可可西里的藏羚羊遭到疯狂猎杀,一代代可可西里人为反盗猎付出心血甚至生命。1994年时任青海治多县县委副书记索南达杰在可可西里为抓捕盗猎分子牺牲,成为中国首位献身生态保护的政府官员。1997年可可西里成为我国首个为保护藏羚羊而设置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该地区藏羚羊数量恢复到6万只,已经10余年没有听到盗猎的枪声。

  做好基础保护工作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前提。2014年启动申遗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作为标杆,把保护工作有机融入申报之中,以申报推动保护工作全面落实到位。去年10月1日,《青海省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可可西里保护工作纳入常态化、法制化保障。所有这些努力,得到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高度评价,该联盟技术评估报告认为,“近年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创立集中体现了拯救藏羚羊的努力,标志着中国现代自然保护的开端。该地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应得到承认,并被包含在规划管理策略中……”

  现在,可可西里申遗成功,申遗工作圆满达到了目标,保护工作则站在了新的起点和更高的台阶之上。为继续严格履行“不在遗产地范围内为根除小型哺乳动物鼠兔采用毒杀行动”“不强制安置或迁移遗产地缓冲区的传统牧民”“不在任何时候许可或提倡遗产地内会威胁到动物迁徙路线的围栏活动”等承诺,可可西里保护区亟须尽快健全完善组织机构,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强化高科技手段开发运用,克服一直以来主要靠人巡护“力不从心”等难题。申遗成功将可可西里生态保护提升至国际层面,有利于解决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一些困难,但加大保护力度、夯实保障体系仍然是中国的天然职责和分内事务,我们不能因申遗成功产生“等靠要”思想,而要进行更加积极主动的探索创新,为可可西里生态保护付出更多艰苦的努力。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不是终身荣誉,而是对遗产保护的“世界级承诺”,意味着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必须做得更好,否则就要面临被“除名”的危险。目前已有世界自然遗产因保护不力被摘牌的先例,中国有多处世界自然遗产曾受到世界资产委员会质询,被要求就遗产保护相关问题进行说明,为我国世遗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

  申遗不易,“保遗”更难,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没有完成时,每一个脚步都是新的开始。(潘洪其)

可可西里“入遗”,保护更须加倍努力

作者:中立达资产评估


现在致电 0531-888885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