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行花钱雇买家,“鉴定费”志在必得

日期:2016-09-01 / 人气: / 来源:本站

   中国警察网记者 吴 艺    线上线下疯狂揽客员工人手一份“话术单”   2015年11月以来,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经侦支队陆续接到市民报案,一家名为华圣公司的企业涉嫌合同诈骗。   办案民警初步调查得知,华圣公司是一家从事收藏品展示展览的公司。公司在虹口区西江湾路一园区内租下商铺,装修成上百平方米的展示厅。随后,华圣公司通过网络大肆宣传,在不少搜索引擎上只要输入“上海收藏”、“上海鉴定”等关键词,置顶信息里总能找到该公司的名字。   除了网络宣传,该公司还雇佣了大量员工,通过网络论坛、电话或微信寻找目标人群,用免费展示、高价代售等方式吸引了不少收藏品爱好者。该公司给每位员工提供一份“话术单”,上面一步步地注明了如何招揽客户。只要按照“话术单”操作,揽客成功率就能大大提高。   有了线上线下的宣传声势,加上步步为营的营销人员,华圣公司在短时间内便聚拢了不少人气。大量收藏品爱好者对这家公司深信不疑,带着或祖传、或淘来的收藏品委托该公司进行拍卖。   这些收藏品在华圣公司的展厅或网上展示不到一周,收藏品爱好者们就会接到华圣公司的通知,称有买家想高价购买收藏品。而这个价格往往要比收藏者的心理价位高出许多,且远高于市场评估的价格。   对于突如其来的横财,起初不少收藏者心存怀疑,而华圣公司此时便会安排买家与卖家直接见面。据事后被骗的收藏者反映,这些所谓的买家穿着得体,言谈举止很像收藏圈的人,甚至还有外籍买家。见面过程中,这些买家除了表达对于收藏品的喜爱,更表示愿意高价收买收藏品。   收藏者们不知道的是,这些买家都是华圣公司雇佣的群众演员。这些群众演员的出场费根据国籍有所差异,中国演员每人每次300元左右,,外籍演员的出场费则高达每次1200元。后来,为了节约成本,华圣公司的员工也亲自上阵客串买家。这么做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进一步获得被害人的信任,从而实施后续的诈骗行为。    高昂鉴定费有去无回鉴定公司没资质   一旦卖家开始“上钩”,买家就会提出需要一份鉴定书来保证收藏品品质,例如银币内的含银量达到多少、收藏品的年代等等,而鉴定机构必须是由华圣公司指定且只能以该公司名义送去鉴定。   几乎所有的收藏品都被送去一家名为古缘的鉴定公司,这家公司给自己冠上一个非常专业的名头——中国文物博物馆检测研究院。警方调查后发现,该公司根本不具备收藏品的鉴定检测资质。   虽然鉴定费用高昂,但想到自己的收藏品能卖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天价,收藏者欣然与华圣公司签订了委托鉴定和拍卖的协议。协议中,华圣公司不仅注明了买家对物品成色、年代的要求,还标注了成交价格,这无疑又给收藏者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然而,鉴定的结果往往是达不到买家的要求,随后买家“蒸发”,华圣公司立即将收藏品返还给被害人。   这看似一个普通的失败交易,其实是由华圣公司与古缘公司一唱一和,通过控制鉴定书共同演绎的一场骗局。虽然事先的协议中标明了成交的价格,但是仔细推敲协议内容后不难发现,一旦收藏品达不到协议中要求的品质要求,交易失败的原因将全部归咎于卖家,鉴定费也概不退还。虽然收藏品物归原主,但这场骗局真正的目标其实是被害人支付的高昂鉴定费。   该诈骗团伙最大的一笔鉴定费高达55万元,被鉴定的是一个北京收藏者的花瓶。    前同事联手行骗非法获利数百万元   那么,古缘公司为何会和华圣公司串通一气、控制鉴定结果呢?警方调查发现,原来这两家公司的股东范某、刘某等人曾在同一家展览公司工作过,很早之前便相识,所在公司主要从事收藏品的拍卖,靠收取前期服务费获利。范某觉得如此运营盈利太少、工作量又大,便伙同前同事5人先后开设了华圣公司与古缘公司,目的就是通过合同诈骗的方式骗取被害人高昂的鉴定费。不到半年的时间,仅该团伙的5名主要成员就非法获利400余万元。   2015年12月3日,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经侦支队出动警力,先后抓获范某等25名涉案犯罪嫌疑人。经初步查证,该案受害人共100余名,涉案金额600余万元。目前,警方已经追回其中的300余万元。   警方提示   市民想要拍卖收藏品,须认准有拍卖资质的拍卖行,而正规拍卖行在收藏品未成交之前不会向卖家收取任何费用。   

作者:中立达资产评估


现在致电 0531-888885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