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创新要靠“大脑走在前”

日期:2016-08-24 / 人气: / 来源:本站

  本报记者 薛卿

  挤满了打工仔,为全世界生产玩具、服装乃至电子产品的工厂不再是深圳的名片。如今,这里也充满了银行家、创业者、科研人员和时尚达人。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以“人才红利”促进全面创新,增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圳初步走上人才强、创新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新路径。

  推动人才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年前来到深圳的苏州人吕刚,如今是深圳市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经理。
  2006年,,从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一毕业,深圳就成了吕刚事业起步的不二之选。“像我们学技术的,深圳企业的吸引力太大了,像‘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来招聘,常常就是把一个专业的学生‘一锅’端到深圳。”
  一来便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于人才的迫切与诚意——在学校期间,吕刚曾有科研项目获得过省部级二等奖。凭借这一荣誉,他便可享受高级人才住房补贴。
  吕刚告诉记者,原以为申请补贴的过程会很复杂,没想到填写完资料没多久,他就收到了第一笔资金。拿着这笔钱,2008年,他便在深圳买了房,安下了家。
  近年来,国内外人才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各地竞相出台人才优惠政策。为再造特区新优势,深圳也接二连三在人才工作上“出招”。
  ——出台《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20个方面81条178个政策点,在人才安居保障等方面打破束缚人才发展的条条框框,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
  “只要你是人才,都可以在178个政策点中‘对号入座’,找到支持自己的政策点。”深圳市科创委政策法规处副处长李肖力说。
  政策的突破性,匹配的是财政投入的突破性。2015年,深圳市级财政人才投入16亿元。“若干措施”实施后,每年仅市级财政的投入就达44亿元。
  ——针对高房价问题,升级人才安居政策。深圳出台专门解决人才住房问题的《关于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十三五”期间,将供应约30万套人才住房。
  该《若干措施》明确取消了人才申请轮候公共租赁住房缴纳社会保险的年限;给予新引进入户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补贴,其中本科1.5万元、硕士2.5万元、博士3万元等。
  ——《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已进入送审阶段,从法律层面为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保障和服务等各个环节保驾护航。
  “现在搞特区人才立法,只要把人才问题解决了,深圳就能走在前面。”深圳市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处副处长陈光文说。
  一系列举措背后,是深圳党委政府的判断——人才资源已成为推动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构筑人才驱动发展新机制

  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深圳市累计引进海外留学人员7万人,位列全国第三,与北京、上海相比仍有差距,但考虑到深圳2000年“海归”不足1000人、2010年已有约4万人,这一增速仍然惊人。
  在出国留学人员回国的大潮中,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高的深圳不仅为“人才回流”提供物质保障、舒适的生活环境,其产业链向高端迈进也为海外的技术类人才提供了充足的“用武之地”。与京沪相比,年轻的深圳吸引了不少有创业意愿的海归,来深圳的海归中一成以上选择自主创业。
  “深圳通过改革消除了一些阻碍创新的制度因素,这是对人才最大的吸引力。”李肖力说。
  1987年,深圳率先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营科技企业,鼓励技术要素入股和参与分配。上世纪90年代,深圳又围绕人才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如全国第一个技术分红的法规、第一个无形资产评估的法规,进一步释放人才的创造力。
  类似的制度创新,今天依旧在深圳发生。
  2010年,光启研究院成立。创始人是5名“海归”,平均年龄30岁左右,院长是当时年仅26岁、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深圳本土小伙刘若鹏。在没有任何官方背景的情况下,20万元的起步资金是刘若鹏和团队自筹的,体制为“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民间非企业”。
  在深圳,像光启这样的民办非企业型科研机构还有华大基因、太空科技研究院等208家。深圳市社管局出炉的《深圳市民办非企业类科研机构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深圳市民办非企业型科研机构普遍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坚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拥有灵活的运行机制。
  与国有事业型科研机构相比,“民办非企业”科研机构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以往的体制性束缚,大大增强研发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产业集群,如今,深圳被称为全球创客的“好莱坞”。创新创业者依托深圳的产业链资源可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创新。一批高层次海归人才来深圳,也为深圳乃至中国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世界赶超点燃了星星之火。
  截至6月,深圳已建有30家留学人员创业(产业)园,孵化总面积达到872万平方米;共有3700家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园区内的企业成活率达到95%。年产值超千万元的留学人员企业202家,年产值超亿元的留学人员企业62家。“海归经济”逐渐成为深圳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人才红利”促进全面创新

  不少从深圳发展起来的原生全球化企业还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孔雀团队”。
  2011年开始实施的“孔雀计划”是深圳近年来出台的系列人才政策中备受关注的一个,大疆、光启等企业都受益于该计划,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进入而立之年的深圳抓住了全球人才红利,全球“孔雀”飞深圳后,造就了基因、超材料、无人机等新兴产业的明星。
  “深圳这些年发展质量比较好,相当一部分是靠新产品、新技术。”陈光文说,新技术产生新需求,以新供给刺激新需求,以新需求拉动新供给,深圳已经成为率先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受益者。
  在“孔雀计划”的助推下,大多数团队组建之初只有几名核心成员,随着研发的不断深入,团队规模不断扩大,以才引才效果明显。如光启团队从5人起步,如今光启全球创新共同体的总人数超过1400人,其中有约1/3的研究人员具有哈佛、牛津、剑桥等著名高校博士学位或著名科研机构工作经历。
  这样的“传奇”折射出深圳在产业布局上的超前视野,也吸引了全球人才进一步聚集深圳。
  截至2015年底,深圳累计引进“孔雀”团队64个(其中14个团队也是省创新科研团队),引进“孔雀计划”人才1664人。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市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用于“孔雀计划”的深化和拓展,经评审认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可获得最高1亿元资助。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此外,截至今年6月,深圳市各类技能人才总量发展到29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四分之一强——在深圳,不仅企业家和创新人才,能工巧匠的价值也得到极大实现。
  “大脑走在前面,身体是不是跟得上?深圳的创新发展必须有一批高素质、技能强的产业工人。”李肖力说,深圳已建立一批高培中心、大师培训站等技能训练场所,培养与创新匹配的技术工人。
  以“人才红利”促进全面创新,增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圳初步走上人才强、创新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新路径——今年上半年,深圳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6%,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4.4%。值得一提的是,新兴产业增加值达3439.26亿元,增长12.1%,占GDP比重近四成。
  “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的布局也刚开始,如果想和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必须吸引最顶尖人才,在源头上竞争,才可能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陈光文表示。

作者:中立达资产评估


现在致电 0531-888885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