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
日期:2016-10-25 / 人气: / 来源:本站
(2015-2020年)
防震减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山东地震活动具有分布
广、强度大、震源浅、致灾重的特点,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要求,为全面提升全省防震减灾能力,实现防震减灾2020年奋斗目标,制定本规划。
一、工作现状及地震形势
山东境内郯庐、聊考两大断裂带纵贯南北,燕山-渤海地震带在半岛北部沿海通过,南黄海构造带沿半岛东南近海海域分布,存在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背
景。全省潜在地震灾害风险巨大,防震减灾任务十分繁重。2011年以来,全省不断推进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全省防
震减灾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当前,全省防震减灾整体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仍然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
地震监测台网运行维护能力不足,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建设相对滞后,地震预测方法研究及数据深度挖掘能力有待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没有完全到位,城市
老旧建筑地震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能力薄弱;地震灾情初步判别和获取能力有待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储备条件等应急保障建设有待加
强,应急救援能力需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工作基础薄弱,部分市、县(市、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不健全;防震减灾多元化投入机制仍需完善,社会资源对防震减
灾事业发展的贡献不高。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
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坚持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
失,依靠法治、科技和全社会力量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提高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
服务水平,为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走在前列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融合发展,服务社会。坚持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服务全省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地震安全需要。
2.以人为本,群众参与。坚持以人为本,拓宽社会公众参与防震减灾的有效途径,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
3.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服务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农民自建房抗震设防工作,落实农村民居抗震改造政策措施,统筹城乡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工作,推动城乡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均衡化发展。
4.强化基层,打牢基础。坚持防震减灾需求导向,准确把握基层实际需求,防震减灾工作重心下移,不断夯实防震减灾基层基础。
5.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坚持全面系统谋划,加强防震减灾资源科学利用和有效整合,循序渐进,讲求实效,优先解决关键领域的突出问题。
(三)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省城乡具备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防震减灾总体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省地震监测预测预报能力显著增强,建成自动触发的地震烈度速
报与预警技术系统;地震工程基础性探测及其成果应用获得新进展,地震高风险区农村民居抗震改造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全覆盖;建成完备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救助
保障体系,防震减灾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1.地震监测效能有效提升。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专业地震
监测设施的“全覆盖”,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测震台、1个强震台、1-2个地震前兆观测项目;地震群测群防“三网一员”体系更加健全;专用地震监测
台网应建尽建。统筹社会地震监测资源,完善和发展地震信息共享平台,向重点地区和重点单位提供地震预警服务,地震速报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
2.城市地震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完成城市和20个中心城镇的地震小区划,继续有重点地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全面落实《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15,以下简称“新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完成《聊考断裂带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规划》编制。各设区市、新区划图中17个
位于Ⅷ度及以上设防区的县(市)、38个位于Ⅷ度以下设防区但设防标准有提高的县(市)完成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
区划和震害预测成果广泛服务于城乡规划、国土利用、城镇建设及重大工程建设;减隔震技术及重大工程紧急处置技术在地震高风险地区得到推广应用。
3.农村民居抗震措施得到落实。全面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推广农村民居建筑抗震技术,有计划地开展农村民居建筑工匠培训。全省农村民居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消除不具备抗震防灾能力的危旧民居。
4.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健全和完善各级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府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常态化,发展和壮大地震专业救援队伍、行业抢
险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三位一体的地震应急队伍体系。全省建成3处区域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和1处省级地震应急救援训练基地。继续完善省、市两级地震应急指
挥系统,新建40个县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提升灾情获取与快速评估能力,震后1小时内提供震灾预评估结果,2小时内提供初步人员伤亡、房屋破坏信息和辅助
决策建议,3至5天内完成灾区地震烈度评定。
5.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全面提高。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知晓率达到90%以上,社会公众
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提高。着力实施防震减灾示范试点工程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防震减灾示范县(市、区)和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城镇、地震
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地震安全示范企业数量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
三、工作重点
(一)健全地震监测预测预警体系。
1.强化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测预警。建设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技术系统,面向社会公众、生命线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快速提供地震烈度速报、预
警和紧急地震信息服务。深化地震、国土资源、水利、教育、人防、气象、畜牧兽医等部门合作和资源共享机制,拓宽获取地震预测预警信息的渠道和范围。规范程
序、量化指标、细化内容,提高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做好新一轮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判定工作,探索地震中长期预测预报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
途径。
2.增强地震监测台网效能。加强地震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地震监测专业台站综合能力,在重点区域和监控手段空白区域新建地震
监测台站或观测手段,加密和强化地球物理场综合观测,整合利用地震流动台网观测数据,继续加大地震台网密度,推进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建设,依法落实地震监测
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措施,规范地震台网分级分类管理,稳步提高地震台网运行质量和产出效率。做好矿震监测与灾害预防,提高地震监测公共服务能力。
3.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充分发挥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作用,在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地震危险区推广简
易、经济、实用的地震宏观观测手段,有效捕捉地震宏观异常。完善群测群防管理体制,不断拓宽地震群测群防经费投入渠道,落实社会观测员补助资金,鼓励并支
持社会力量参与地震监测预测。
(二)健全地震灾害防御体系。
1.强化地震工程基础性探测成果应用。城市建成区全
部完成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逐步实施中心城镇的地震小区划,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地震危险区有重点地开展大震危险源探查与识别。国土利用、城乡
建设、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充分应用地震小区划、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等成果,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规范地震灾害综合防御管理。市、县(市、区)编制城市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规划。加强能源、交通、铁路、水利、广电、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
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抗震隐患检查,落实拆除、加固改造等防范措施。完善地震次生灾害防治体系,开展次生灾害源排查、风险调查分析和监测预警、防范治理等工
作。
3.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全过程监管。贯彻实施新区划图,抗震设防满足国家规程、规范标准,加强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的
审查把关和超限工程的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码头、桥梁、水库、电力、通信、输油气管线、核电站等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产生严
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科学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确保工程抗震安全。深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行政审批改革,按照新的管理程序依法开展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
性评价工作。
4.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强化市、县两级政府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主体责任,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统筹新
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等涉农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加快推进农村民居抗震改造工程,用好中央农房抗震改造专项资金,按国家要求落实配套资金,在建
房补助、税费减免、银行贷款等方面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继续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立省、市、县三级农村民居工程技术服务网络,编制建造图集,
开展工匠培训,强化宣传引导,开展农村民居抗震新技术和节能环保建材的应用研发,为农村民居建设选址、设计和施工等提供全面便捷服务,基本扭转农村民居不
设防的现状。
5.开展防震减灾基层基础示范建设。在地震风险大、经济基础好、人员密集的市、县(市、区)加强全社会防震减灾资源的有
效整合和综合应用,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城市、示范县(市、区)和示范城镇建设;继续创建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企
业、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基地,不断提高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
(三)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1.完善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完善“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抗震救灾新机制,加强各级抗震救灾指
挥体系建设。强化地震、公安、消防、民政、交通运输、卫生计生、通信、气象、电力等部门的联动协同,实现军地、区域、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应急联动。建设
省、市、县(市)地震现场指挥部,配备应急装备,提高地震现场决策指挥能力。健全地震灾情速报网络和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系统,提高地震灾情的快速获取、研判
和处理能力。基本实现县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全覆盖,提高全省协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2.强化地震应急救援准备。做好各级各类地
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提高学校、医院、社区等基层单位预案覆盖率,不断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健全地震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不断提高
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各级政府应急、发展改革、民政、安监、地震等部门配合落实地震应急检查工作制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
地震应急检查。各级政府要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工作,在重点地区开展军地联合、省市联动、部门协同的地震应急综合演练活动,强化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地震重点
危险区应急工作措施。加快推进省地震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建设,加强师资培训、人才储备和装备配置。
3.提高地震应急救援救助保障能力。
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日常管理,统筹安排交通、供电、供水、环保、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加强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建立大型救援设备数据库并及
时更新,,完善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加强交通运输、通信、电力、广电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确保震后快速恢复供应。卫生计生、民政部门切实
加强伤员救治、灾民安置、救助救济的准备工作,力争震后当天使灾民得到基本救治安置,在最短时间内基本恢复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加强跨部门地震信息发布机制
建设,充分利用广电、通信、网络、应急广播等资源,快速、准确、权威地向社会提供震情和灾情信息服务,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切实维护
社会秩序。
(四)健全防震减灾科技创新体系。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与引领,提高地震科学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应用能
力。开展郯庐断裂带地震潜在风险专项研究,推进地震烈度速报与预测预警方法技术创新,深化对全省大震孕育和发生规律的认识。深入开展地震灾害防御技术研究
与应用,提高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技术水平。开展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增强地震应急指挥决策成效。实施海域与深井地震观测技术研究、地震构
造探测技术研发、建筑减震隔震技术开发应用、地震灾情快速评估与实时响应决策技术研究等项目,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新技术与防震
减灾业务的融合和应用,建立山东地震云服务平台,不断提升科技对防震减灾的支撑力和贡献率。
(五)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体系。
贯彻落实《山东省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办法》,强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联动机制,落实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宣传
教育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发形式多样、简捷有效的防震减灾宣教产品,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资源,推动防震减灾知识融入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把
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纳入公民教育体系和各级干部培训机构教学计划,引导社会公众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掌握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促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
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推动开展人员密集场所群众性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公众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平台,
及时准确发布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信息,维护社会稳定。
四、重点建设项目
创新防震减灾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提升防震减灾基层基础能力,实施“山东省防震减灾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防震减灾2020年目标顺利实现。
(一)地震监测预测效能提升工程。
1.增强地震监测台网效能。在重点地震地质构造区段、监测薄弱区和近海海域增加监测台站,优化台网建设布局。新建威海苏山岛、海阳千里岩岛等海岛测震
台,与现有海岛台衔接形成近海海域地震观测链,扩大海域地震监测能力;以郯庐带、聊考带和胶东半岛为重点,以地下流体、地震地磁为主要内容扩建前兆台网;
改建聊城地磁台、扩建嘉祥地震监测中心台,继续加大郯城、陵阳、安丘、无棣、定陶、邹城等专业地震台站观测能力,支持具备条件的淄博、烟台等市、县(市)
整合区域资源建设综合台站。
2.增加地球物理场综合观测项目。以测震、水准、重力、地磁和地壳运动监测(GNSS)为主要内容,强化
地球物理场网格化综合观测。在郯庐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等地区布设地震台阵观测,在胶东和郯庐带两侧各增加10处跨断层水准观测,扩展胶东地磁测区范围;增
加菏泽、济宁、聊城、潍坊南部和日照北部流动重力观测网观测点次,缩短流动地磁、流动重力复测周期,开展部分地区地壳运动流动观测。
3.建设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新建地震烈度与预警基准站5个、改建85个,新建基本站74个、改建74个,新建一般站1230个;升级改造地震网络通讯系统;完善区域地震预警数据处理中心;建立与公共媒体、学校、铁路等单位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4.强化郯庐断裂带潜在地震风险识别。依托郯庐断裂带三维地震构造分段模型与地震发生地点研究专项,在重点地段开展网格化地震观测,包括地震台阵观测、大地电磁探测、钻孔应变观测、重力观测等内容。
5.增强地震监测台网运维能力。建立烟台、安丘、郯城、嘉祥区域监测维护中心,支持地震监测仪器研发,降低台网运维成本,提升台网运维保障能力。在临
沂、枣庄、潍坊、烟台、菏泽、聊城等地推广适合市、县级地震部门管理维护的观测仪器,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和捕捉地震前兆异常信息的能力。
(二)地震综合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1.实施城市和部分中心城镇的地震小区划。对低于新区划图标准的地震小区划结果进行基础数据验证和参数复核;对规划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镇开展地震小区划;对规划区域扩大的城市补充开展地震小区划。
2.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大震危险源探查与识别。针对重点断层、重要城市断层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和地震地质调查,基本查明断层的空间位置、走向、产状和
活动性质等状况,预测和评价断层的地震危险性与危害性。在公元前70年安丘7级地震和乳山震群震源区及其附近区域开展深、浅部构造和壳幔结构的精细探测,
在郯庐断裂带、苍山-尼山断裂、新泰-蒙阴断裂等开展断层精确定位与危害性评价,划定地震活动断层等不良地震地质条件“黑线”。
3.
推进农村民居抗震改造工程。推广省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的经验和做法,以点带面,继续在地震烈度Ⅶ度及以上地区全面实施农村民居抗震改造工程。进一
步加强农村民居建筑抗震技术指导和服务,建筑工匠抗震施工技术培训深入到镇,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设计典型图集发放到村,农村民居建筑防震抗震宣传手册发放到
户,力争新建农村民居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4.实施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开展地震安全工程、地震安全社区、地震安全企业和地震安全校
园建设的示范试点建设,建成15个国家级和100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基地、40个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县(市、区)、100个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城镇、1000
所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400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50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企业。
5.建设省级地震工程研究基地。开展地震工
程、结构抗震技术、减隔震试验技术、新型建筑材料检测技术研究,建设建筑结构振动测试实验平台,检验和修正建筑抗震设计方案,保障超限建设工程、不规则建
设工程和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建设工程的抗震性能。开展地震地质基础实验研究,增加年代学、土力学等测试手段,新建显微构造分析实验室。开展地震观测和地球
物理探测新设备实验集成与研发。
(三)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1.建设山东省地震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并依托该基地筹建山东省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完成训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配置训练装备器材,加强培训队伍建设,完善培训条件,充分发挥训练基地功效。
2.评估主要断裂带地震危害性。针对郯庐断裂带、聊考断裂带、苍山-尼山断裂、双山-李家庄断裂、海阳断裂等附近的建筑特性和场地条件,分析不同区域的
建筑抗震性能,评估在不同地震烈度影响下的建筑震害和地震地质灾害程度,为应急预案制定和震后应急救援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3.建设地
震灾情快速获取系统、地震灾害现场技术系统。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和灾情速报平台,建立无人机灾情采集系统,构建基于地震现场应急指
挥平台的地震现场信息即时传输系统。配备现场灾害评估单兵移动信息终端及辅助设备,集成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利用现代移动通讯和卫星通信技术、大数据
和云服务技术,满足现场指挥调度与灾情快速评估及烈度调查工作需求。
(四)防震减灾信息化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建设地震云数据平台。充分利用山东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完善地震行业基础服务设施,为地震监测预测、震害防御、应急救援等各业务领域搭建地震数据信息的综合传递、存储和计算平台,提升防震减灾业务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2.建立地震数据资源系统。完善区域地震数据资源系统,加强地震数据融合与数据挖掘,强化各类地震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地震数据管理能力。建立山
东防震减灾数据资产档案库,实施地震监测历史档案电子化,推进地震数据资源开放与共享。建设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普宣教中心,丰富防震减灾科普宣教作品,拓展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空间。
3.加强地震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构建满足监测预测、灾情获取与预判、震情发布、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体
系,为社会公众和各级各部门提供统一权威、高效便捷的防震减灾综合信息服务。建立地震行业信息推送与共享系统,实现60个市、县(市)地震机构震情、灾
情、决策等信息的实时交互共享。建设省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技术系统,为公众提供形式生动、内容丰富的数字科普资源。依托网站和移动信息服务平台,提供高效的
公共地震信息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依法落实防震减灾工作责任。建立健全防震减灾资金投入、应急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和人才培养机制,强化职能部门防震减灾职责意识,完善防震减灾绩效评估、考核、责任追究制度,推进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推进军地协调、区域协作和部门联动。
2.加强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建设。各级住房城乡建设、民政、卫生计生、公安等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人员,市、县两级要依法落实地震工作机构职能职责,优化人员结构,改善工作条件,确保防震减灾工作落到实处。
3.健全社会动员机制。培育和动员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团体、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支持防震减灾工作,把防震减灾工作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和舆论监督力度,完善地震信息发布制度,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依法保障公众的防震减灾知情权。
(二)强化法治保障。
1.完善规章标准体系。健全防震减灾行政执法管理和监督体制,加快出台地震预警、群测群防、矿震监测管理方面的政府规章,进一步提高防震减灾法制化管理水平。健全地方标准体系,不断提高防震减灾标准化管理水平。
2.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加强对履行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情况、防震减灾领域政府规范性文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不断加强地震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提升地震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确保依法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
(三)健全投入机制。完善省、市、县三级地震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依法将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重点危险区
防震减灾的投入力度,完善抗震救灾资金应急拨付机制,逐步建立与省情财力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源更多更好地向
防震减灾聚集,推动建立大震巨灾保险制度。
(四)推进合作交流。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的协作,推动防震减灾科技创新。继续实施中韩地震监测合作项目,推进鲁台防震减灾交流,提升地震科技水平。积极参与国内外灾害性地震事件的应急救援行动。
(五)做好规划实施与评估。建立规划实施的责任体系和相关制度,制定科学的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做好规划实施的上下衔接、任务衔接以及与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适时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推动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5年12月25日印发
作者:中立达资产评估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第四届董事会第七十二次04-10
- 长宁区二手车收购交易市场「颖荣二手回收公司04-03
- 版权评估为金融与文化架桥 10部剧版权=近亿元03-26
- 广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赔偿基金开启“广03-08
- 普洱日报数字报01-31
- 市房地产交易大厅已评估事项实现率100%01-16
相关内容 Related
- 无形资产评估之非专利技术价值评估需要搜集哪11-26
- 非专利技术可以出资吗?有什么要求?11-26
- 康盛股份:拟以资产置换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资04-17
- 我国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评估认证中心成立04-16
- 山东同大海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意向书04-15
- 山东高速路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恢复上市公告书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