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情与战略【2篇/作者:孟姝瑱;石静、杨盛林】

日期:2016-07-04 / 人气: / 来源:本站

 山东省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孟姝

 

  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发展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在世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中,区域经济的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对当地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创新已成为区域科技与经济竞争成败的分水岭,成为区域发展的原动力,成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发展的根基所在。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已日益成为该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一、山东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制约我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要因素有:

    (一)内部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

   因为技术研发与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直接影响当期的企业赢利状况, 许多决策者在发展创新战略时都存在着保守心理, 由于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 加上研发成果的不确定性, 导致企业投资者在投入资金时犹豫不决。当前,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其激励机制大都软弱无力,其表现是奖励的力度不够,达不到应给予的激励水平。特别是物质奖励太少,不足以酬劳创新者所付出的智慧和劳动,起不到激励作用。

   (二)融资渠道不畅

    近年来,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已经引起各界的关注,也采取了不少解决方法,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问题目前仍然是制约科技创新发展遇到的“瓶颈”。其主要表现是:

  一是融资难。目前,济南市亿元以上规模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只有2家,过亿元的投资担保机构仅7家,融资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机制不完善、不灵活,与银行合作能力较差,担保资金少,作用不明显。随着国家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银行普遍推行贷款项目经理制、贷款员责任制等,银行开始关注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增值性。由于高科技企业经营风险高于传统企业,难以得到银行贷款,仅靠民间融资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这导致科技型企业的筹资能力不强,无法吸引投资商的注意力。这也成为制约山东省企业不能发展壮大的因素。

    二是民间投资尚未完全启动。相对而言,我国民间资本已经比较丰富,目前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存在诸多限制,甚至一些外资企业可以进入的行业,也不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在一些垄断和半垄断行业,如电力、铁路、公路、邮政、电信和市政设施等行业,不仅企业难以进入,就是非本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民间投资尚未完全启动,极大地缩小了企业投资与发展的空间。

   三是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二板市场”尚未启动。风险投资无疑是适合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特点的融资渠道,被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是适合高新技术产业特点的重要融资渠道之一。但受我国体制、法规不健全以及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不完善等的制约,成立的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也难以真正按风险投资机制运作。此外,在整顿金融秩序的同时,没有制定出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鼓励和允许管理规范、经营良好的民间金融机构开展融资活动。

   (三)企业政策法规不完善

#p#分页标题#e#

    政策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的良性发展。

   一是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向国有企业倾斜。这种政策尽管在近年有所改变,但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特别是国家在现阶段仍然在大规模地实行对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由于区域内的中小企业一般都是非国有企业,自然就享受不到这些优惠政策。从已经出台的有关政策分析,目前政策主要是扶持那些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于其他企业的技术创新关注得不够。

   二是企业面临的孵化器问题。从目前的运行模式来看,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多数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绝大部分孵化器的收入来自房租或者是拨款,好的孵化器也只能做到收支平衡,特别是孵化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政策与投资支持,,自身还未具备持续发展能力。如果政府的扶持一旦取消,孵化器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在管理体制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基本沿袭了过去的模式,随着场地不断扩大,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难以及时响应孵化企业多样化、深层次的服务需求。

   三是中介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资本市场不够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求具备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中介服务机构,但是服务机构还不够全面,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还比较低,仅限于会计、法律服务等方面,而金融、咨询等服务机构还相对欠缺。资本市场发展不够完善,提供担保、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的公司和机构相对较少,并且现有的公司和机构以政府投资设立的为主,市场化运作能力较低,企业基本上无法获得资金支持。资本市场不够完善,制约了自主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四)产权结构不合理,科技资源分散配置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难以摆脱靠国家政策扶持、靠优惠措施、靠项目投放等依赖心理, 在这种依赖心理的支配下, 企业不可能主动地制定自主创新的制度和激励机制, 企业自主创新自然就缺乏制度和机制上的保证。目前, 我省科技资源配置尚未打破部门分割、行业分割和条块分割的限制,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平台,经济、科技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各自推动科技进步, 产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技术, 关键领域、重要行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没有建立城市技术创新体系, 导致了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与科技相互脱节,造成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高等院校科研优势明显,企业研发能力较弱,近三分之二的发明专利掌握在高校手中。

   二、优化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环境的路径分析

   通过区域技术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关系到山东省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山东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省情,决定了山东省必须依靠区域技术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安排,协调推进。

   (一)改革创新科技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p#分页标题#e#

   第一,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现科技力量的合理布局。要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实现科技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优化重组,政、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资源的运营效率。第二,加强分类指导。对基础性和公益类科技机构,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对技术开发和服务类科技机构,应逐步转化为科技型企业。第三,根据需要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研究室和工程研究中心,进行前瞻性、关键性项目研究和开发,为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保障。第四,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技运营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技术信息、人才市场及其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平等、开放、竞争、激励的人才管理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同时,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逐步形成由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中介技术服务、科技管理、科技企业等组成的科技运行体制。

   (二)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具有山东特色的“三大体系”建设。一是以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搭建科技基础条件大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保障,以建设10个省级以上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为载体,构建研究开发体系,形成源头创新网络;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建设扶持一批省级和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形成由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组成的技术创新网络;三是以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推广体系。组成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网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建设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市场机制对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山东省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三)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要造就一支具有“金字塔”式的合理比例结构的高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一是建立综合型人才培养和造就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造就人才,营造条件吸引省内外、国内外专门人才,组建专家咨询队伍和人才库。二是搭建人才舒展才能的事业舞台。不论是自身培养的人才,还是引进的优秀人才,都要给其创造良好的事业氛围,使之有广阔的舞台建功立业,通过事业留住人才;同时,建立富有激励性的报酬体系,努力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测评人才的绩效,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投入不足是影响我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资金有限, 政府投入也不足。2008年我省R&DGDP的比例只有1.05,在全国排第12位,有关研究表明,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 R&D投入存在一个快速的提升,政府投入对全社会R&D投入强度(即R&DGDP的比例)起着重要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当前,加大政府在R&D经费中的份额,以财政科技投入带动全社会R&D投入,将是改变我省R&D投入水平低,推动我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好的机遇期。我省必须抓住有利时机,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出发,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必须建立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为科技自主创新提供可靠财力支撑。此外,必须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金融等部门积极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相关部门设立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资金以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应重点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此外还要不断探索创新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切实加大对环境保护和区域技术创新的投入。

   (五)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p#分页标题#e#

    政府是创新发展的战略规划者、推动者和服务者,在营造创新环境,积聚创新要素、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优化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大力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为广大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共性技术保障和平台支撑,引导和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发展。

    一是规范和完善市场体系,特别是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市场竞争的有序性。为此,国家应通过制定有关法规并进行有力的监督管理,避免企业间出现的不正常的恶性竞争,创造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是加快建立自主创新政策的保障体系。制定、完善并出台积极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及与之相关的配套实施细则。必须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由于以引进技术为主来取得自主创新,其成本通常要低于研发技术的成本,企业可以发挥后发优势,跨越某些技术的发展阶段,直接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大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增强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通过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为结构调整提供支撑,为增强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为摆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提供支撑。

  三、提升地方政府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融资方式,完善金融服务,缓解资金紧缺问题

    按照目前银行通行的贷款模式,企业只有通过自身的资产抵押获得贷款,而它们通常没有多少资产可供抵押。因此,缓解企业资金紧缺问题,重点应从创新融资方式和完善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着手。

 1.创新融资方式,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一方面,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专门的企业贷款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向企业放款。开发企业在各个金融服务领域的需求,满足不同层次企业的金融服务需要。银行要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制定内部激励与处罚机制,减少对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大基层行、信贷人员的贷款权限和责任,允许基层行在核定的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建立适合企业的授信体制、授信政策和授信程序,对有市场、信誉好、效益高的企业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另一方面,活跃民间资本,规范民间融资。相比金融机构,民间借贷手续简便,操作灵活,方便快捷,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融资方式,对借贷双方都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风险隐患,需要政府规范,使其成为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p#分页标题#e#

   2.完善企业信用担保机制。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状况。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严格审核,慎重担保。在制定信用担保方案时,落实“五个严格”,即:严格准入条件、严格资金管理、严格操作程序、严格收费标准、严格代位补偿。做到积极稳妥,慎重担保。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积极支持符合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企业发展。以企业经济效益为基础。对A级以上企业优先给以扶持,其反担保采用信用担保方式。对B级以下企业,根据企业发展前景及是否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导向,据情给以扶持,其反担保采取不动产抵押方式。  

    二是银企配合,共防风险。信用担保是高风险行业,担保机构不能成为信用风险的“集合体”,损失赔偿的“归结地”,必须采取严格措施,识别、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我们建立了“五项制度”,即:信用评价制度、运行监测制度、分级代偿制度、工作责任制度、代位追偿制度。

  三是配套服务,促进发展。扶持和促进企业发展,不仅要解决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为此,山东省政府配合担保业务的开展,帮助企业进行改制方案设计和提供资产评估服务。

   (二)优化发展软环境

   近几年,我省在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视程度高于部分地区,但是地区间市场环境等“软环境”的差异对融资和经营发展影响较大。在“政策扶持”和“市场支持”方面,后者才是解决融资问题和促进其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所以,促进企业发展,山东省政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完善软环境:

  一是突出主体地位,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作用,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科研单位、重点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市等重大专项,力争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成果。重点在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着力突破一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提升技术创新和集成能力,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大公司合作,共建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基地和研发实验室步伐加快。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并形成一批专业技术研发协作平台。

  二是培育科技企业,完善创业服务平台。以培养和孵化科技型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新兴产业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促进发展与规范运作有机结合,推动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三是发挥比较优势,完善合作转化平台。以吸纳高层次人才、转化高技术成果为重点,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合作与交流。通过县(市)区与院(校)共建特色产业园等合作形式,不断增强县区创新能力。以联盟合作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创新服务支持平台。加快推进山东信息通信研究院、山东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高性能计算中心、量子技术研究院等重大源头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在省设立分支机构,努力打造大型公共开放平台。

    四是整合基础资源,完善资源共享平台。为高效利用区域创新基础资源,按照“资源共享、市场配置、集约利用”的原则,加快构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数据与科技文献共享和制造业信息化、综合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目前,利用档案数据库,对分散在驻济高校、科研机构、行业部门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展开分类登记和分析测试,初步形成协作共用网络。由企业、中介机构联合投资组建的制造业信息化综合技术服务平台,面向区域制造业企业,开展了网络化制造、软件代理等技术服务和管理咨询,科技创新基础资源的利用效率逐步提高。

#p#分页标题#e#

    五是推动产业发展,打造创新载体平台。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发展,着力建设以科技园区、产业基地为主体的产业创新载体平台。目前我省企业的高科技项目已相继落地,今后应继续依托载体平台,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等6个国家试点示范工程项目、20多项“863”计划以及一批国家、省、市科技项目,推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传统产业提升。

  (三)夯实创新的人才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与国际型大公司相比还处于劣势,参与人才面对面的竞争比较困难,加之人才市场价格有被日益抬高的趋势,使得企业在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方面存在先天不足。所以,如何通过激励留住现有人才,通过培训、提高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企业重点应当从待遇、事业、情感等方面留住人才,克服企业管理、技术等高素质人才流失问题。其次,采取有效的人才培训方式,打造学习型企业。企业可重点与高等院校合作培训在职员工的管理能力,可以通过鼓励或强制规定职工参加国家职业鉴定,以及组织项目集体攻关组进行技术交流和提高等方式,提高就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对于发展情况较差的集体企业和股份合作公司等企业采取聘请兼职人员的方式,解决高素质人才缺乏的问题。

   (四)健全科技创新的机制

    1.建立有效的宏观协调机制。打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军民之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各类科技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和紧密联系的良性机制。

    2.鼓励企业申请进出口自营权,外贸部门要简化申请手续,从速办理。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执法部门,对涉及企业的案件要从速查处,维护科技型企业的合法权益。企业有权抵制未经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批准的各项不合理收费。

   (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要有效地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必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著名经济学家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的所有权优势表明,所有权的特定优势主要表现在所拥有的某些无形资产,特别是专利权、专有技术和其他知识产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就必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政府应当根据我省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现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引导政策,解决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制约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全局性、体制性、政策性瓶颈问题。例如,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科技人员从事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同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创新者的权利和利益。保护知识产权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企业也要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力量,要切实担负起自主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历史责任,共同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作者单位:济南市委党校经济学部)  

 

山东省临沂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石 静 杨盛林

 

#p#分页标题#e#

  发展县域经济,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现实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大任务,更是贯穿“十二五”时期的主题和热点。临沂经济社会发展能否紧扣主题主线,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因此,深刻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加强临沂市县域经济结构、问题及运行质量研究,顺应县域经济发展趋势,走出一条具有临沂特色县域经济腾飞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临沂市县域经济发展历程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临沂县域经济较快发展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的推动。总的来看,临沂经济历经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经济时代、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城市经济时代和新世纪以来的县域经济时代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经济时代

    改革开放发端于80年代初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善了双层经营体制,使农村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临沂市农村经济走向富裕的主体力量。1988年山东省加强东西部地区横向经济联合,省里组织东部6市对口帮扶沂蒙山区7个贫困县,加快了临沂老区脱贫的步伐。临沂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经济获得了历史性的进步,长期存在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临沂作为革命老区农业大市,经济工作的重心在三农,使命在解决温饱问题,三农问题始终是县域经济的主题。

    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的城市经济时代

    1985年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国有企业实行利改税,推行了厂长负责制和承包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地方国有企业活力增强。从1992年开始,围绕着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战略,临沂地方国有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小企业改革实行股份合作制;加快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规范和提升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独具临沂特色的商贸物流业完成了由“配角”到“主角”的转换,联结城乡、沟通全国的临沂批发市场实现了由“西郊大棚底”到“临沂批发城”的历史性跨越,当时占地10平方公里的批发市场几乎占据临沂城市面积的1/5,“买全国卖全国”成为临沂特征。1995年,临沂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沂蒙老区依靠批发市场的巨大活力,成为鲁东南的物流中心和鲁、苏、豫、皖边区最大商品集散地,市场化助推了临沂工业化、城镇化。此时改革发展的主战场在中心城市的国有企业和多元化开放式的市场流通体系规范建立,县域经济仍居于从属地位。

    第三阶段,新世纪以来的县域经济时代

#p#分页标题#e#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对二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进行重新审视,从更高层面设计与深化改革,更加科学地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经济策略由效率优先转向注重均衡发展;经济布局实现了“由面到点”,即由东中西部和老工业基地区域总体规划转向局点——县域经济,经济政策更多的表现为由城市经济向县域经济侧重的转换阶段,尤其是“十一五”规划开始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表明发展县域经济成为新的时代特征。

    临沂市辖39县,县域面积与人口分别占全市的90%82%,创造的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仅占69.6%40%,县域经济薄弱已成为制约临沂富民强市的短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临沂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居弱图强,攻坚克难,强力推进,县域经济精彩纷呈。

    2005年,临沂出台《关于打造鲁南制造业基地的意见》,投资近1000亿元,打造食品、医药、化工建材、工程机械等七大产业,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全市统筹整体推进县域经济发展。2006年,临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

    2011年,国务院批准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临沂审时度势,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提出全市县域经济“增速高于全省、质量好于往年、优势产业继续领先”,努力实现“三年倍增计划”, 打响了一场“新孟良崮战役”。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实施“商文旅”引领战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东接南融”加快大项目建设,自主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转型,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城乡一体化,极大地提升了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013年临沂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10+6”产业计划,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确定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总抓手,打造临沂经济“升级版”,确保如期实现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临沂县域经济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创新思路,争先进位,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

   (二)主要问题

    尽管临沂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甚至有专家学者提出“临沂模式”的高度评价,但是如果把县域经济放在全国全省经济大局中来看,尚存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强县不强、弱县较弱、总量小、人均低。当前,临沂市县域经济总体呈现出强县率先发展、中等县加速崛起、欠发达县跨越式追赶的生动局面,但与县域经济发达的蓝黄两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2年,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成效明显,临沂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012.8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70亿元,位于全省第7位,但是作为全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来讲,人均GDP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仅为全省的58%40%,人均则位于全省倒数第二位;我市连续多年没有一个县能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始终处于县域经济的洼地;省县域办资料显示, 2012年山东地方财政收入超过30亿元的县市有青岛4个、烟台3个、威海3个、潍坊2个、济宁2个、泰安2个、枣庄1个、滨州1个,分别位于蓝黄两区、胶济铁路沿线南北和煤炭资源丰富地域,而我市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只有沂水1个,为13.7亿元,9县地区生产总值平均为2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为7.93亿元,除沂水以外的8个县地方财政收入均排在全省100名以外。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49元,分别比全省平均值低1303元和297元,位于全省第12位和15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小、人均占有少,经济欠发达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p#分页标题#e#

    2.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科技创新力弱、三次产业比例尚需提升。传统产业比重大、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不高是我市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低于全省5.5个百分点,高技术附加值项目较少,传统产业占比达72%;三次产业比例为9.748.541.8,第一产业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于全省2.9个百分点,说明工业化水平较低。2012上半年工业每百元GDP贡献税收7.9元,较去年同期(8.8元)下降10.2%。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省后列,2012年全市专利授权量2706件,远远低于全省平均4442件的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短缺,农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大而不优,产业升级转调压力很大。

    3.农业经营规模小、现代农业比重低、工农收入差距大。临沂市农业基础脆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和发展方式粗放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临沂全市有935万亩耕地,农民293万户,户均耕地3.2亩,全市耕地2/3处于山区或丘陵,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低,使得新技术、资金以及机器化设备等得不到充分利用,难以连片开发集约经营,不利于机械化和标准化作业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比重较小。2012年全市农民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12.67,工农差距明显。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与现代农业的集约化要求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4.城镇化水平低、承载力弱、特色不突出。临沂市城镇化率为51.3%,低于全省平均52.4%的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有限,小城镇建设起步慢、层次不高,承载力较弱,二三产业不发达,要素的聚集效应差,农民只能离开乡镇异地转移,进城务工经商。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集中度不足,基础建设资金缺口大,小城镇特色不鲜明,特色产业集群化、品牌化不突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强。

  二、临沂市突破县域经济的新举措

#p#分页标题#e#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突破县域经济就要不断创新观念理清思路,高点定位放大格局,向更高层次、更高阶段和更广阔的范围拓展经济增长空间,方能实现跨越发展。

   (一)突破县域经济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1.要东融中韩自由贸易区。鲁韩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产业互补,山东和韩国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山东是韩国赴华投资最早、投资最多的省份。2012年,山东与韩国进出口总额达283亿美元,占中韩双边贸易额的11%。机电、农产品和纺织服装是主导产品。韩国的产业和我们产业虽然同质竞争较多,但韩国的产业多处在产业高端,我们的产业主要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是一个垂直互补的关系。

    20149月中韩自贸区第七轮谈判在潍坊结束,中韩自贸区建设必将推动山东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山东与韩国走向全面合作、深度融合,为进一步深化临沂与韩国的经贸合作与交流提供了难得机遇。临沂要积极抢抓机遇,加速产业融合,力促韩国临沂经贸合作迈向深入。临沂要在高端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加强中韩务实合作。从2010年开始,韩国客商已连续4届参加中国(临沂)商贸物流博览会,尤其是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韩国国会议员、韩国军浦市长亲临第四届中国(临沂)国际商贸物流博览会。韩国展馆在国际展区展示面积最大,并签订了中韩国际商贸物流加工示范园等项目协议,韩国精品城揭牌迎展,这充分说明韩国对临沂商贸物流业的青睐与重视。韩国对山东投资布局由半岛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延伸,临沂与韩国经贸深度融合具备了合作的思想基础和市场空间。同时,要进一步拓展临沂商贸物流和传统产业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与东亚、东南亚、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

    2.要西接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倡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临沂经济迎来依托新欧亚大陆桥桥头堡拓展中亚国家、直通欧洲的机遇和市场空间。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地域辽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但该区域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与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落差,在亚欧经济圈夹缝中生存,中亚国家振兴经济的愿望愈发强烈。

    目前中国已成为中亚国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分别成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上合组织内部,中亚各国希望与中国扩展合作领域,在交通、邮电、纺织、食品、制药、化工、农产品加工、消费品生产、机械制造等行业对其进行投资合作。目前中亚五国商贸物流及贸易方式仅仅相当于我们2000年初期“临沂批发市场”阶段的水平,与临沂国际商贸城存在代差,因而将产生经济学中的“洼地效应”,而这些传统产业和商贸物流业正是临沂的优势,商贸物流更是临沂的“拿手好戏”。

    丝绸之路的本质就是:亚欧之间的商贸和物流通道。临沂西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既有优势又有基础。唱拿手戏打优势仗方能驱动县域经济持续增长。

    1.以现代交通和物流为基础保障,构建信息化支撑和系统化服务的现代物流。我们要依托临沂国际商贸物流城和临沂港,在东起青岛和连云港、西至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口岸的新欧亚大陆桥公铁交通枢纽和工业区基础上,建设物流园区和信息平台,吸引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链。

#p#分页标题#e#

    2.完善运输干线与仓储分拣、信息服务和区域配送相结合的物流网络。建设物流网络是铺线成片,“点线片”结合的交通物流体系,才有利于建立经济带。

    3.积极对接西部中心城市(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和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城市,合作共赢。通过与西部中心城市与口岸城市的商贸合作,依托他们向中亚地区辐射,对经济带内贸易物流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自贸区的形成。

   (二)要在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率先崛起

    20138月,山东启动《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西部经济隆起带规划范围主要包括:枣庄、济宁、临沂、德州、聊城、菏泽6市,东与蓝黄“两区”两大国家战略遥相呼应,中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紧密衔接,从而形成东部率先发展、中部融合对接、西部加快隆起的新格局。

    包括临沂在内的西部经济隆起带, 基本特点是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省内其他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有较大差距。临沂是人口和区域大市,面积和人口分别占西部经济隆起带的25.6%24.2%,接近四分之一;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六市的20.6%18.6%23.4%;中心城区面积和人口均居隆起带六市第一位。这就决定了临沂有责任、有基础快速发展,率先隆起。

    根据临沂城市定位: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现代商贸物流城、红色旅游城、鲁南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临沂要实现在西部经济隆起带率先隆起,必须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电商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1.现代农业与工业化同步推进。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基础,以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为主线,以构建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抓存量做大做强、抓增量招大引强,突出特色、极化优势。

    2.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发展县域经济同步推进。要在不断壮大农业、机械、化工、医药、纺织服务等10大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构建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新兴服务业等6大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重点产业,提升整体竞争力,形成率先隆起的产业优势,打造临沂经济“升级版”。

    3.临沂商城国际化电商化同步推进。依据“国际商贸名城”的城市定位,适应电商化发展趋势,升级商贸物流交易方式,依托临商网和加速构建临沂本地第三方支付平台,再造“网上临沂商城”,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努力实现“买全国卖全国”向“买世界卖世界”的历史性跨越,着力构建国际化大商贸格局,进一步增强临沂市场竞争力。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夯实小城镇建设的产业支撑

#p#分页标题#e#

    县域经济的发展,根本出路在于转方式调结构,最现实的途径就是通过推进城镇化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重要抓手就是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能带动产业集聚、商业集聚、就业集聚、公共服务集聚、人口集聚,是统筹城乡的重要纽带和突破口,是实现农民就地就近低成本进城的有效载体。小城镇建设一方面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另一方面要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公共服务,解决好被征土地的农民转移到城市后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问题。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两个轮子”同步推进,把企业做大,把产品做精,把品牌做响,夯实小城镇产业支撑和承载能力。

    小城镇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提升质量。

    1.对于农业资源丰富的小城镇,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优先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突出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作用,既为城镇发展提供农产品,又通过生产方式转变,解放农村劳动力,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供可能。

    2.对于生态环境资源和民俗资源丰富的小城镇,应依托资源特色发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开发、生产特色旅游产品。临沂已成为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既有蒙山沂水生态游又是全国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之一,红绿结合则是临沂旅游的灵魂。

    首先,要将沂水、平邑、蒙阴、莒南、沂南、费县6个县统一规划布局,错位发展。要以红色旅游为核心,提升和发挥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南红色影视基地、沂蒙革命历史博物馆、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暨省政府成立旅游纪念区、新四军军部旧址等红色旅游基地的辐射作用,弘扬沂蒙精神对红色文化传承和发挥红色基地招商引资的平台作用。

   其次,打造蒙山、天马岛、临沐苍马山、费县云瀑洞天等山岳型休闲观光产品和竹泉村、苍山代村农业示范园、平邑九间棚等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品;以河东古镇汤泉区、沂南智圣汤泉、沂水东方瑞海温泉度假村为主构筑“温泉经济带”,唱响“温泉经济”;依托临沂自古多圣贤的历史文化积淀,构建王羲之故居、中国书法城、诸葛亮公园等文化旅游区。

    3.对于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和商贸基础优越的小城镇, 引导民营企业大力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实现规模扩张和效益递增,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要加强仓储、物流配送以及专业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商贸物流产业链,增强商贸竞争力。

   (四)要协调处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关系

    县域经济涉及城市经济、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商贸经济、财政税收、生态保护等方方面面,必须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p#分页标题#e#

    首先是“质”与“量”的关系。发展县域经济既要注重量的扩张,更要追求质的提高。其次是“大”与“小”的关系。大企业集团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推动力,是强县富民的有力支撑。小企业是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增强经济发展的源泉,必须坚持大小并重。再次是“内”与“外”的关系。一方面,跳出县域,放眼全球,积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努力调动县域内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活力。最后是“远”与“近”的关系。既要立足当前,也要着眼长远。要认真解决目前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的矛盾和突出问题,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要在科学、民主决策的基础上,一张蓝图绘到底,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临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是“三农”问题;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县城经济的突破口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县域经济的新引擎是商贸物流国际化和电商化。□(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委党校经济学部) 

作者:中立达资产评估


现在致电 0531-88888511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回顶部